03

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孝亲敬老含义 ——记2018年“四川孝亲敬老楷模”郭海龙 版次:03  作者:  2018年10月22日

“这么多人为我祝寿,真没想到,太幸福了!”2018年1月20日,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80岁的王明政老人在石笋村第五届敬老节现场热泪盈眶,这一天刚好是他的生日,细心的村干部给他献上生日蛋糕,全场齐唱生日快乐歌给他祝寿。王明政老人并不知道,给他祝寿的有一位观众叫郭海龙,正是敬老节的发起者。

郭海龙,这位在乡亲和同事眼里走路风风火火的碑庙镇党委书记,始终把敬老、爱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安享晚年。如今,尊老爱老、家庭和睦、团结友爱、遵守法纪的良好民风已在碑庙镇蔚然成风。

碑庙镇位于通川区北部,距离城区52公里,有14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镇总人口25465人,有老人3860余人,老龄化率达15%。郭海龙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先后探索实施了“敬老节”“关爱老人爱心基金”等一套乡村治理的新举措,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对老人的关爱。

设立“敬老节”

2013年,看到乡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逐渐增多,郭海龙和在外创业的石笋村乡友王召福进行沟通并倡议,将每年腊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作为该村“敬老节”,将老人集中在一起观看精彩节目、表扬孝善先进、发放精美慰问品、聚餐传统“石笋十大碗”……石笋村敬老节,只是碑庙镇15个村(社区)关爱老年人的一个缩影。

在石笋村的带动下,碑庙镇15个村(社区)如今都在举办敬老节,郭海龙在全镇设立并推广“敬老节”的创新,使其成为了开展感恩教育、弘扬孝善文化的有效载体,“敬老节”成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特色活动。

2018年1月20日,碑庙镇石笋村像过年一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笑容,写满了幸福,在家村民、在外创业乡友、当年下乡知青、上百位留守老人围着火炉欢聚一堂,观看节目、拉拉家常、谈笑风生,共享敬老坝坝宴,欢庆第五个敬老节。

活动现场,还表扬了好公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户、脱贫楷模和致富带头人。付龙容老人激动地说道:“我和我媳妇关系好得很,我们都受到了表扬!”全村88位70岁以上老人还领到了由帮扶单位赠送的慰问品。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整体脱贫摘帽,2017年成功创建为市级“四好村”。

建立“关爱老人爱心基金”

“这笔钱真是及时雨,现在儿子病情稳定了。”2018年1月7日,通川区碑庙镇陡坑村“第一书记”段凯受郭海龙委托为徐光林送上一笔关爱老人爱心基金后,再次来到徐家看望,徐光林年迈的父母难掩感激之情。

“这真的是巧合。”郭海龙说,“碑庙镇是一个人口大镇,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在外工作的人很多,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去陡坑村和石笋村调研,我和村干部交谈时说,陡坑村和石笋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上有钱了,我们可不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专门帮扶老人。”这想法一提,立刻得到了陡坑村和石笋村干部的响应。就这样,陡坑村、石笋村关爱老人爱心基金会应运而生。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得到社会的关心,如何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郭海龙在碑庙镇创新探索建立减轻老人经济负担的长效机制,为老人炼制好“定心丸”——关爱老人爱心基金。该基金明确受益对象只能是因灾、因病以及突发意外等情况导致家庭经济负担重的老人,且一次性救助范围在500元至5000元之间,遵循“应助尽助”原则,实行差别化救助。受益户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致贫相关材料,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通过、公示无异议后方能发放,村廉勤员全程监督,确保基金运行公开、公平、公正。

石笋村6组村民王召碧正值中年的单身儿子患上了重病,让这个家不堪重负,关爱老人爱心基金的设立让王召碧松了一口气:“村干部最近就给我们家捐了1000多元钱,叫我们别担心,说关爱老人爱心基金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困设立的。”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纷繁基层工作,郭海龙始终将敬老、爱老摆在重要位置,用实际行动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他在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上善于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宣传报道,他本人荣获“2017年达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8年“四川孝亲敬老楷模”称号。□本报记者 彭小懿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