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作者通过灵魂的反映和心声的吐露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时代,我看过杨朔的一篇现代散文《泰山极顶》,杨朔先生不仅通过登泰山看到了泰山的美景,而且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您永远“如日之升”!后来我在写一篇《登阴灵山》的作文中,巧妙地借用了杨朔先生写景的手法,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和向往。
然而,参加银行工作后,由于长期忙于业务,难以静下心来写作,而且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中常用的都是公文写作,因而曾一段时期疏远了文学。当然,这些都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托辞和借口而已,因为自己远远没有达到创作的灵感和境界。虽然多年的打拼没有白费,事业顺风顺水,而且一步步走进了高管的行列,但是缺少文学滋养的生活总是那么枯燥无味,超强的工作压力使我变得面容憔悴。
也许是十多年的高管生涯让我变得更加多愁善感,也许是工作的压力触发了我的灵感,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情愫,不得不提起笔来,写下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回到家乡工作的四年间,我不停地笔耕,先后在省、市、区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杂文数十篇,并集结出版了散文集《岁月留痕》,内心的压力终于得以释放。我的《故乡的路》和《故乡的小河》为我找回了乡愁,《站在那山巅上》使我的视野和心胸都变得更加开阔,《又见儿子》和《蒙古包里话乡情》道出了我内心的亲情和友情……文学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和曲折,就在我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命运给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受人嫉妒,被人诽谤,遭人中伤,情绪一落千丈,心情差到极点,郁闷、彷徨、忧伤一起涌上心头,眼前一片暗淡……此时,我翻开《人民日报》副刊,读着一篇篇激扬文字,享受着文学带来的欢乐和愉悦,如同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田,心境豁然开朗,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各种忧愁和烦恼全都被抛之脑后,犹如一剂精神良药,抚平了我心灵的创伤,心情终归平静。虽然上帝为我关掉了一扇门,但是文学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从此不再沉沦、颓废、堕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感恩文学,是它帮我克服了脆弱,驱逐了困惑,迈过了沼泽,走出了阴影,重新扬帆起航。
我深深地爱着文学,近年来先后加入了区、市作家协会、省散文学会、省金融作家协会和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去年8月,我还有幸参加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创作培训暨创联工作会。彭学明先生真情讲述了他用散文《娘》,唤醒了一个拒不认罪、正在服刑的杀人犯认罪的故事,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潜在力量。
有文学情结的人一定有善心,有文学情结的人一定有情怀。只有心存善念,充满情怀,才能挥洒激情,创造精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学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修心!
文学是职业,工作是事业。职业是一种爱好,事业才是一个人终生的追求。爱文学和爱工作并不矛盾,白天干工作,晚上搞创作,白天黑夜都有收获,这样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这样的光阴才不会被荒废,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做好工作写文章,写好文章做工作。爱文学的人思维更加缜密,工作更加细致,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创作的过程就是大脑思考加工的过程,我的很多工作措施和办法都是从思考中获得的,事业的成功被注入了文化的基因,文学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感恩文学,是它成就了我的事业,是它陶冶了我的情操,是它丰富了我的人生。
文学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因为文学,哪怕头上再添些许白发,我都无怨无悔!
□周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