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35年坚守,为山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版次:02  作者:  2019年09月09日

(上接第一版)

1998年6月,邓礼映考入万源师范学校民师班。2000年转正后,他本可以选择留在条件更好的中心校,但他没有!他二话没说,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高云村。

2012年,随着生源减少,代课教师清退,高云村小只剩下邓礼映一名教师和三十几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不得不采取一班多级复式教学模式,邓礼映的教学任务自此变得更加艰巨……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这些年来,有三十多位教师在高云村小和邓礼映成为同事,并先后离开。谁知只有他坚守如初,一干就是35年。

您就是我们的“爸爸”

几十年来,邓礼映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不抛弃、不放弃,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初心;几十年来,邓礼映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得到了村民和学生的高度赞誉。

一个教师,十二个孩子。现在的高云村小,最小的学生只有3岁,所以邓礼映既是教师又是保姆,给学生擦鼻涕,扶着学生上厕所……大事小事,他都要操心。

14岁的学生毛必章,存在智力障碍。其母亲离家出走多年,父亲也一直在外打工,与八十多岁多病的爷爷一起生活。当初,邓礼映建议把孩子送到县特殊学校就读,但毛必章爷爷非要在邓礼映手下就读,还说如果不收,孩子就只能辍学了。在老人的恳求下,邓礼映收下了这名特殊的学生。

可智障儿童的教育并非易事。毛必章刚到学校,不会上厕所,不会拿笔,就连说话都含糊不清……在这名特殊的学生面前,邓礼映穷尽了一切办法,还自学了手语,一边说一边比比划划,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辛勤付出最终创造了奇迹!今年3月4日上午,当邓礼映正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时,毛必章突然跑上讲台,把他往教室外面拉。急得满脸通红的他,嘴里清晰地蹦出了“老……师……”两个字,原来是外面来了一批志愿者,到学校看望他们。

九年了,他终于会喊“老师”了!那一刻,邓礼映情不自禁地落下了泪水……如今,毛必章已学会了数数、写字、做游戏,脸上也时常挂着自信的微笑。

其实,在很多学生眼中,邓礼映既是老师,也是“父亲”。

现读高二的奉宇航,小学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邓礼映便主动把他接到了自己家,每天带着他一同上学、放学,六年时间,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奉宇航逐渐把邓礼映一家当成了亲人,硬要改口叫他“爸爸”,还曾悄悄把作业本上的名字改为“邓东方”。

邓礼映的妻子聂琼透露,这些年,先后有20多个学生在他家寄宿,时间长了,孩子们都自发地叫他们“爸爸”“妈妈”。分开后,这些孩子还自发地建了个微信家人群。节日里,夫妻俩会接到很多“孩子”的问候电话和短信,加上自家三个子女,要是不看号码呀,还真难听出来是哪个呢!

在高云一天,我就会干好自己的事

站在高云小学,远眺即是茫茫大山。从学校出门向南,翻过一座小山坡,步行十多分钟,就是邓礼映的家。三间瓦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屋里布置有序,虽简陋却温馨。

“家里的房子虽没有新修的学校漂亮,但却藏着我最爱的‘宝贝’呢!”提及宝贝,邓礼映一脸自豪,又略显神秘。

原来,那是一大叠奖状和荣誉证书。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村主任教师……邓礼映也记不清这些年,自己拿过多少奖、得过多少表扬了,但最骄傲的是:2013年、2014年先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教师”。

证书的背后,谁能想到,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出高云村小大门右侧,不远处有条小河沟,每遇大雨,河水便会暴涨。到了上学时,为了学生的安全,邓礼映和同事就会来这里背孩子过河,最多时有学生300多人,其中一半人要经过这条河沟。每次背完学生,老师们就会累得汗流浃背。到后来,老师少了,再到后来,剩下他一个人,但雨天背学生过河的工作从未停歇。

今年46岁的村民邓礼琼说,她一家三代在邓老师手下读书,邓老师不仅背过她婆孙三代,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邓老师都背过……

白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晚上回到家里,邓礼映还是停不下来。因为,除了教书,他还有一项“工作”,那就是帮村里人安装、调试电视信号接收器(俗称“锅盖”)。由于是免费帮忙,所以找他的人特别多。

有时候,别人硬要塞钱给他,他会怒色道,乡里乡亲的,帮点小忙不算啥,一杯茶、一盅酒、一碗面还行,给钱,就太见外了!

有人问,“邓老师,教书那么累,还要帮大伙干这干那,不累吗?”他说,工作总有累的时候,但一想到大家需要我,即使再累,只要在高云一天,我还跑得动,就会干好自己的事!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5年坚守,邓礼映凭着执著和信念,为高云的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从这里,已先后走出了150多名大学生……

□文/图 特约记者 杨东 简朝龙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