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南来北往的旅客,正以崭新的思维和视觉,品味着一个侠骨、柔情又诗意的美丽达州!
2018年8月28日,被誉为川东北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巴山大峡谷,以雄奇险秀的风姿,在全国各地媒体聚焦的光环中盛大开园。随后的国庆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游客涌向巴山大峡谷,探秘幽谷的萍踪侠影。
巴山大峡谷从开园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接待游客2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85亿元,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探索出的“七大脱贫模式”,直接带动片区9.1万余名贫困人口、10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是全国“景区带村”型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正在成为文化旅游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宣汉县也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和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2019年7月2日,大巴山茶文化小镇正式开园迎客,成为了万源市八台山—龙潭河景区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和核心驿站。达州市把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系统谋划实现“全域旅游”正在从这些着力点逐渐四散开来。
“如今的巴山大峡谷,在全国各地都有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达州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刘燕从小生活在达州城里,她告诉记者:“小时候的本土旅游记忆不多,辖区景区交通不便、设施落后,去的次数很少。现在的家乡变化很大,高速、国道、村道四通八达,大景区、乡村游、城市公园不但成了本地市民节假日‘打卡’的必到之处,而且也成为了周边及外省游客的吸睛点。”
与众多达州籍游子一样,在外打工多年的小黎,春节回家感受到了家乡乡村旅游扶贫振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遂毅然决绝地辞掉了沿海高薪待遇工作,回到达州搞起了专业合作养殖社;与之相似的还有很多外出的青壮年,回乡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感念红色文化、游览名山大川、体验采摘乐趣、感受民俗风情……既有绵延不绝巍峨群山的刚毅,又有鱼米之乡的温润和柔美。达州,有诗也有远方!”这是近年来众多游客来达州游玩的切身感受。
“作为大巴山深处的扶贫区,达州市的旅游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中央、省市扶持力度大,达州旅游快速发展,成果日益明显。如今,能够得到游客的认可,作为旅游工作者很是欣慰。”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说,在2010年前,达州旅游景区最高等级只有国家3A级,那个时期,达州的旅游只能叫资源不能叫景区,因为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路网交通的完善。
达州文旅发展初见成效
达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化,新的强大生机正从这座古老而文明的红色城市焕发出来。
打造龙头景区,做活“山水”文章。充分运用迷人的巴山风光、神秘的巴人文化、不朽的红色精神、多彩的巴渠风情、独特的古镇风韵等资源,达州市逐渐形成了以八台山、巴山大峡谷、五峰山、峨城山为代表的奇山异水景区;以真佛山、賨人谷为代表的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以洋烈水乡、磐石月湖旅游区、碧瑶湾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景区;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川区宣达战役纪念馆和宣汉县红三十三军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
截止目前,达州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7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
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全域旅游”。目前,达州正全力推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文峰山、黑宝山、云门天寨等22个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并积极创建5A级景区;统筹提升打造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成都山玫瑰谷、龙嬉谷水世界、渔人部落、五马归槽等2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着力培育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和渡口巴人风情小镇,引领富硒茶走廊、八台山、龙潭河和巴山大峡谷景区抱团发展。
同时招大引强,引进企业投资60亿开发黑宝山,投资15亿开发龙潭河等。2019年1—9月,文化旅游业签约资金356亿,占“6+3”产业的28.3%。着力塑造文旅品牌形象,面向川渝陕,市县联动整体宣传“巴山夜雨·水墨达州”品牌,上半年外地游客和过夜游客同比增长42%和25%。
“我们要依托巴山风光、巴人文化和红色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巴山大峡谷的龙头示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把八台山、龙潭河、賨人谷和五峰竹海建成旅游大景区,带动全市景区提档升级。”在2018年全市第七届旅游发展大会上,我市响亮提出,要坚持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集中力量打造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五峰山、賨人谷等景区为支点的自然风情旅游带,以红军公园、罗家坝考古遗址、神剑园、凤凰山、真佛山和汉阙博物馆等景区为支点的历史文化观光带,以宣汉洋烈、通川磐石、渠县碧瑶湾等景区为支点的乡村旅游经济带,连点成线,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和选择,让游客在达州有足够的驻足停留场所。
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多元发展。达州市正着力促进旅游与教育、工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大巴山国家地质博物馆等创建研学旅游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或企业探索建立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多业态发展,创建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增添旅游发展新动能。
“我们拥有地处川渝陕结合部的独特区位优势,丰富旅游业态必不可少。”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旅客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为此,达州市在游客的“衣食住行”方面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当前,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已建成,正加快铁山大道、达州新机场至真佛山等旅游通道建设,推进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旅游通道前期工作;正在规划建设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特色酒店、客栈、民宿、公寓以及小木屋等;正在规划按区域打造特色风情街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美食商业街;正在着力开发具有达州特色的农副产品,设计生产一批便携式组合型食品类、加工类旅游商品;正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旅游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正在逐步完善景区观景台、汽车营地、生态停车场、医疗救护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达州文旅未来值得期待
未来5年,达州文旅综合产业将从各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达州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国巴文化高地和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从文旅理念到发展布局,将从以下核心框架和具体实施办法推进展开:
巴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持续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切实抓好“一轴两翼”重点项目建设,巴文化保护发掘、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利用三大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巴文化保护规划和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巴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颁布;一个“巴文化·达州标志”、十大“巴文化·达州历史名人”、二十件“巴文化·达州历史故事”正式确立。逐步将我市建成全国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遗址保护示范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旅游中心。
达州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围绕川东北文旅经济带建设,着力发展秦岭南麓生态康养游,重点建设巴山大峡谷—龙潭河—八台山、黑宝山—五马归槽等大巴山生态康养运动度假核心旅游景区,推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旅精品大幅呈现,“巴山夜雨·水墨达州”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0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翻一番达6000万人次。
文化旅游供给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旅游高质量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市级有“五馆一院”,分别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心)、美术馆、专业剧院(场)。县(市、区)有“四馆”,分别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场所),以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40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1个。
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5年内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逐步成为达州的支柱产业。总资产和总收入实现“双亿”的企业达到2户,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户,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2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完善“一核两区三带”文旅发展布局——
建设中心城市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通川区、达川区围绕建设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目标,重点打造“两山两湖两岸”(铁山—凤凰山—莲花湖—双鱼湖—州河两岸),提升建设真佛山、神剑园、三里坪巴文化产业园、515艺术创窟和磐石月湖旅游区等,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脉络,加强城市风貌、文化微景观和特色街区塑造,突出森林休憩、健身绿道、湿地景观、河岸美化、业态植入,打造中心城市休闲娱乐文旅经济带,引领建设川渝陕结合部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美食名城,增强文旅核心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建设北部巴山文旅旗舰引领区。宣汉县、万源市围绕建设北部巴山文旅旗舰引领区目标,重点打造“一山一河一谷”(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加快建设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及公园、万源红军公园、巴山红军公园、黑宝山、五马归槽等,加强巴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存、地质遗迹、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巴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康养旅游、冰雪温泉旅游、山地运动旅游等多种业态,打造北部巴山生态康养文旅经济带,引领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建成全国知名的大巴山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设东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区。渠县、大竹县、开江县围绕建设东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区建设目标,重点打造“一谷一山一泉”(賨人谷、五峰山、飞云温泉),配套建设城坝遗址博物馆及公园、汉阙文化博物馆、海明湖温泉、渔人部落、欢喜坪等,加大森林、峡谷、溶洞、温泉等深度开发,推动賨人文化、汉文化、竹文化、酒文化主题产业发展,围绕渠江黄金水道开发水上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东南部巴渠休闲度假文旅经济带,构筑达州南向重庆旅游经济走廊。
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
打造巴文化“一轴两翼”示范项目。实施巴文明传承创新工程,打造巴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塑造“巴人故里”品牌,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一轴:推进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建设和三里坪巴文化主题街区建设,建成达州非遗陈列馆和达州市巴文化主题展陈馆。两翼:重点抓好罗家坝、城坝遗址的发掘、保护,加快推进罗家坝和城坝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
打造“3+4+4+10”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配合国家实施川陕苏区振兴计划,紧扣“川陕苏区红色达州”主题,围绕宣达战役、万源保卫战、营渠战役三大战役主线,实施红色旅游推进年行动,加快红色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整合打造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提升神剑园、万源红军公园、巴山红军公园、石桥古镇4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度建设贵福、蒲家、清溪、梓桐4个红色旅游小镇,大力培育10个红色文化村落。
打造七大巴山文旅品牌。坚持高水平规划、多功能配套,依托巴山大峡谷、八台山等打造“巴山山地运动”品牌;依托黑宝山、五马归槽、峨城山、五峰山等打造“巴山生态康养”品牌;依托铁山—凤凰山—莲花湖—双鱼湖—州河两岸打造“巴山城市休闲”品牌;依托真佛山、賨人谷、金山景区等打造“巴山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磐石月湖旅游区、乌梅山、万花源、洋烈水乡、渔人部落、碧瑶湾、莲花世界等打造“巴山乡村旅游”品牌;依托飞云温泉、海明湖等打造“巴山温泉疗养”品牌;依托龙潭河、龙嬉谷水世界等打造“巴山漂流度假”品牌。
实施一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实施文化旅游规划引领工程。开展全市文旅资源大普查,将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气候景观、革命遗址、历史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乡村旅游、康体养生和山地体育等列入普查范围。高水平编制出台《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和《达州市主城区城市文化景观指导性规划》。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支持县级博物馆建设,鼓励建设民办博物馆,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和展陈体系升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加强“元九”登高、石桥火龙、竹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利用。依托传统工艺建设特色文创产品基地,打造文创产品专业市场。围绕东柳醪糟、灯影牛肉、巴山雀舌、渠县刘氏竹编等重点非遗保护项目,建设传统美术、民俗工艺、中医药等不同类别的传承与创新中心。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持续推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影视精品创作,精心打造“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等文艺创作品牌。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深入开展“流动舞台进基层”“戏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广“景区+演艺”运营模式,高水平编排《梦回巴国》等大型情景史诗剧,并将在景区上演。
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坚持统筹推进、突出融合发展、加强基础配套、实施综合营销、强化共建共治,重点推动宣汉县、万源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他县(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工程。以特色文化、革命遗址、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特色建筑、传统古村落等独特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渡口巴人风情小镇、马渡关民歌小镇、大巴山茶文化小镇、莲花湖湿地小镇、磐石草莓小镇、福善孝善文化小镇、石桥古镇、清河古镇、中国古賨文化国际旅游特色小(城)镇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文旅特色小(城)镇。
实施乡村旅游项目示范工程。提档升级磐石月湖旅游区、洋烈水乡、碧瑶湾等乡村旅游景区,持续推动帝源生态农场、中华银杏谷、万花源、富硒茶走廊、蓝莓谷、高峰岩、渔人部落、玉带河太极岛、龙嬉谷水世界、秀岭春天、莲花世界、“稻田+”等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度夏康养、城郊休闲两类乡村旅游。
实施文旅精品线路推广工程。有效整合全市文旅优质资源,面向全国及川渝陕鄂桂等地,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巴山夜雨·水墨达州”文旅品牌影响力,打造罗家坝遗址—达州博物馆—城坝遗址等巴賨文化探秘旅游线、神剑园—巴山红军公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红色文化初心旅游线、巴山大峡谷—龙潭河—八台山等生态康养度假旅游线、真佛山—金山寺—飞云温泉等宗教文化感悟旅游线、碧瑶湾—磐石月湖旅游区—洋烈水乡—马渡关石林等乡村田园体验旅游线、铁山—凤凰山—莲花湖湿地公园等城市观光休闲旅游线6条达州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实施节会活动品牌培塑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高水平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节会活动,办好通川磐石草莓采摘节、达川孝善文化旅游节、万源大巴山山地休闲旅游节、宣汉巴人文化旅游节、大竹桃花节、渠县賨人文化旅游节、开江荷花节等节会,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实施文旅交流合作工程。加强川东北地区、秦巴地区的区域合作,强化与重庆、陕西、浙江、广西等省市的文旅发展交流,推进达州与浙江省舟山市旅游扶贫协作。参与川港澳文旅合作直通车、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活动。鼓励各地针对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市外游客来达大型自驾活动和入境旅游等制定营销措施。
扶持一批“文旅+”融合创新重点产业——
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融合发展。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家庭农场,支持发展山地度假、森林观光、水利旅游,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农业公园、湿地公园、河湖公园、森林公园、森林人家、森林小镇、水利风景区、水美新村、专题博物馆、艺术村,试点建设一批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气象公园、特色气候小镇。
推动文旅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利用达州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园,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科幻文化等业态。开发神剑园、达州博物馆、天誉海底世界等研学旅游产品。发展医疗旅游,建设龙潭河、飞云温泉、海明湖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城市运动公园,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渔人部落、洋烈新村、欢喜坪等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线路。
推动文旅与工业、商贸等融合发展。依托普光气田、魏蒲新城、东汉醪糟等开展工业旅游。积极发展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展旅游,提升改造大北街、州河两岸等特色商业步行街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文化附加值,开发特色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旅纪念品等创意商品,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做强一批文旅经济发展主体——
做强天府旅游名县。加快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创建一批发展环境优良、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效应突出且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到2023年将推动至少4个县(市、区)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建成2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引领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做强骨干文旅企业。大力实施文旅优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输出、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市属文旅企业。重点培育达州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打造现代文旅集团。引进一批省内外文旅集团投资落户达州,支持文旅骨干企业挂牌上市,加大对文旅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做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传统技艺、传统美食、表演艺术等项目在园区聚集转化,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文旅消费新热点,重点推动神剑园、三里坪巴文化产业园、巴山大峡谷、真佛山、文峰山等创建示范园区。
做强文旅精品景区。推动现有A级景区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品质。重点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黑宝山、五马归槽、龙潭河、真佛山、賨人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峨城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马渡关石林、巴山红军公园、万花源、神剑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青宁云门天寨、乌梅山、石桥古镇、渔人部落、文峰山、金山景区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铁山、欢喜坪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做强重点艺术团体。着力改善基层文艺单位创作、生产、演出条件,大力支持“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精品剧(节)目巡演。推动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提升旅游演出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文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做大做强达州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注重培养优秀文艺人才,加大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扶持力度。
提升文旅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
提升文旅行业标准化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厕所等领域标准化建设。
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推动达陕高速、达渝高速、南大梁高速、达巴高速、达万高速、营达高速、巴万高速等一批路景相融的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支持达州新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迁)建,加快推进成南达万高铁建设。具备条件的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一级公路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二级公路全覆盖,重点建设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旅游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增设一批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提升文旅市场培育监管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打造并维护优质文旅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业务培训、行业标准化建设、资金项目申报为重点,加强对新兴业态发展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自然生态、文物保护等重点领域和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市场主体监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工程,补齐基层文化设施短板,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主城区及游客集中区域设立一站式游客服务中心,打造集美食、娱乐、购物、景观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步行街,开发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星级饭店、特色民宿、汽车旅馆、露营地等服务设施,各县(市、区)新增1家五星级民宿,中心城区新增2家、其他县城分别新增1家五星级饭店、金鼎级文化主题饭店或金叶级绿色饭店。新(改)建旅游厕所150座以上。
提升文旅便民惠民利民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文化阵地服务,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实施文明旅游行动计划,推进文旅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实施文旅扶贫扶志扶智工程,大力发展文旅相关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
□本报记者 戚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