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江八一希望学校的小小讲解员聆听革命故事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近年来,通川区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一代代通川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将“红船精神”贯穿于社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用“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每一步长征路,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用实干担当加快建设“品质通川”、聚力打造“有礼之城”。
深挖红色文化
在通川区罗江镇,有一群远近闻名的“小小讲解员”,他们能说会道,说起张爱萍故居里的故事更是绘声绘色。据了解,这群小小讲解员都是罗江八一希望学校的学生,该校于2017年起,每年都要选派学生到张爱萍故居为游客进行讲解,在故居管理所专业老师的精心培养下,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革命历史,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通川区罗江八一希望学校是张爱萍将军曾经读书、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从1903年创建至今,其红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1997年,该校被中央军委、国家计委确立为全国70所“八一希望学校”之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写校名,张爱萍将军为学校题词。据了解,该校深挖红色文化,弘扬“八一”军队特色,成立“罗江八一希望学校少年军校”,坚持以“育少儿军魂,创巴渠一流”为办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知、情、行全面发展,是“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少年军校”。
在通川区蒲家镇,还有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那就是蒲家镇中心校。该校所在地原为寺庙,清末设鹏程书院,于1919年开办小学,序为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简称“五高”。戴治安曾就任“五高”的校长,在此宣传新思想,推进新文化运动,教育团结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蒲家镇中心校的历任校长带领师生继承发扬“五高”精神,挖掘“五高”红色德育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塑起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雕像,修缮了曾经从事革命活动的五高楼,修建了“蒲家英烈园”,在“热血碑”上镌刻下702名烈士的英名,师生们课余闲暇,能够瞻仰了解学校的红色历史。该校于2003年被确定为达州市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通川区挖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从红色血脉中汲取养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盘活红色资源
通川地处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中部,拥有神剑园、红军文化陈列馆、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盘活现有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物,通川区加大了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探索“步伐”。
提及通川的红色旅游景点,首先印入脑海的便是神剑园景区。 (紧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