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擦亮职教金字招牌 创办全国一流名校 宣汉职专进一步提升内涵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版次:05  作者:  2022年11月04日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

宣汉职专在宣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高位谋划,围绕创“五星双优”职校目标,打好“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张牌,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积聚办学优势,先后获得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等职校、省最佳文明单位、省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整合教育资源

实施集约化办学战略

学校自2011年启动宣汉职教园区建设,于2018年实施原三所中职学校整体搬迁,建成县城西区插旗山下高规格的万人职校。学校现占地308亩,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有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客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10余个,兆纪光电等校外实训基地80余个;现有教职工684人,教学班220个,在校学生逼近12000人;学校现开设专业19个,国家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市级示范专业4个;打造四川省五星级中职名校,实施2个名专业、1个名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三教改革

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创新“三全”育人举措。学校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求知与练技合一、竞赛与考核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招生与招工合一、育人与增效合一”的“十合一”育人举措。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项赛事获奖超200人次。

构建“中职+”专业建设模式。推行“3+3+3”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近1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50余所高职院校建立合作渠道,10余个专业开设“3+2”五年中高职贯通培养班,与省内外30余所中职学校建立联系,形成毗邻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着力高质量育人实效。努力实现办学规模“量”的提升、教育质量“质”的飞跃。职教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录取率连续7年居达州市第一名,其中,2019年升学2218人,本科上线188人,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升学2549人、本科上线231人,蝉联全省第一。2021年升学2796人,本科上线328人,荣获全省三连冠;2022年升学2664人,本科上线380人,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师资博士后王春莉、清华大学医院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汤时蓝、重庆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李小青等近100名毕业生书写了中职学生也能考研读博上清华的职教传奇。

强化技能育人,培育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务实工学结合技能强化模式,1+X证书涵盖10余个专业。将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结合,专业技能实训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推行“校、企、研、赛、证、岗”融合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探索五育融合

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学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搭建了技能技术培训平台、技术便民服务平台、用工需求信息平台、中西部职教协作平台,组建技术服务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对接“6+3”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适应地方能源化工等六大工业集群和现代建筑等三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信息等特色专业;在工业园区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6个,通过“政府+科研院+企业+学校”合作模式,参与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教学、培训、鉴定、就业七位一体的微玻纤产业基地。与花仙谷、蓝莓谷、松柏农业、高峰岩生态农业等产业园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10余个,培养了大批“懂知识、精技术、晓管理”的技术技能人才。

致力技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带学校、进企业、到社区、下乡村”等形式,开展各类技术服务,致力服务乡村振兴。组建民宿打造、旅游规划等6个技术服务队,先后开展便民服务、农业农村法规政策宣传、新技术推广等200余次。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积极探索、筹建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浙川东西部山海协作。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专业育人模式,承接行业、企业技术帮扶和科研合作服务。参与“蜀宣花牛繁育场”“方斗农业科技园”等产业示范园建设。参与行业企业项目开发或科技服务近10项。

聚力公益服务,推进社会共享。组织师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文艺展演、文明礼仪传播等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巴人文化、土家文化。《俏花旦》《鼓石滩纤夫》《土家风情》等节目为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地方外宣影响力提升作出了贡献。

务实职业培训,助推农民增收。坚持送培训到园区景区,送技术服务到田间地头,送政策信息到村庄院坝,通过上门培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一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参培人数1000人以上。二是开展脱贫攻坚技能培训,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三是开展重点项目培训,为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培训餐厅服务员、特色产品营销员、中式烹调师、客房服务员、导游及演艺人才3000人次以上。

加盟进圈借力,助力乡村治理。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起成立川东北农村经济产业教育联盟,积极参与川派旅游峰会、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多次邀请专家团队走进对口帮扶村,指导村镇产业规划、乡村治理;借助浙川东西部协作平台,开办东西部协作技能提升海员班、东西部协作2+1机电班、实践技能强化旅游班;与成都工业学院合作储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乡村治理人才,联合开办了乡村综合治理大专学历提升班,为农村低收入人员、下岗人员、退伍军人就业增收、创业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学历保障。

总结百年校史

提升治校兴校水平

为厘清百年校史,传承优秀文化,彰显办学效果,提升办学品位,2021年,学校成立专门机构,大力推进校史陈列馆筹建工作。一年来,总结、优化成功经验,助推学校党委、行政完善了治理体系,系统提升了治理水平。

狠抓思想政治引领。变管理为治理,以讲规矩、讲团结、讲清廉、讲实在的“四讲”原则,形成“团结、互信、包容、自律”的团队氛围。引导教职工自觉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比执行力、战斗力,形成干事、成事的合力。

狠抓应对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梳理学校一期建设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寻求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主动化解矛盾,针对性寻求重点、难点突破,积极协助二期扩容建设。

狠抓制度机制建设。简化师生办事流程,优化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等制度,公开学校各项内控、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切实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规范教师招聘、财经管理、工程招标、施工建设流程。

围绕教学、生活两大区域,构建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为主的优良传统文化。围绕复兴路、工匠路、博学路、承文路、和谐路、民族路等6条主干道和红船广场、鲁班广场、怀谷广场、弘毅广场、百川广场等5个主广场,打造校园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工匠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围绕教室、实训室、走廊等教学区域,打造融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励志文化及纪律规范教育为一体的育人文化,激励学生遵规守纪、励志上进。

优化党建引领工程,建设“三支服务团队”;启动“文化靓校工程”,建设宜工宜学的氛围校园;启动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和谐高效职校;启动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建设魅力生态校园;启动教学和德技并修的育人工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技能人才主力军;启动助力宣汉“四大战略”的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三级”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五星双优”创建工程,建设家门口中职名校。

踔厉奋发向未来,勇毅前行谱新篇。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力唱响“一二三四五六七”工作主旋律,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改变、五年上台阶,进一步提升内涵,推进高质量发展。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礼 杨秀琴通讯员 李彦强 余明伟 文/图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