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向绍江
10月28—29日,围绕“稳步提升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两大主题,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2022年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暨高考综合改革推进现场会。
会议形成了强化抓质量提升、抓师资队伍建设、抓目标导向提质、抓新高考政策研判研究的思想和共识。
达州市第一中学作为市直属学校,将如何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如何稳步提升教育质量?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学校党委书记向绍江。
记者:请你谈谈高考综合改革有什么新的变化,对考生和学校将产生哪些影响?
向绍江:在“三新”(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呈现出了以下新变化。
新的考试模式:新的考试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不再分文理科;二是考试分为合格考和选择考;三是首选科目物理和历史必选一科,其余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任选两科,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选择,语数外和首选科目以原始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再选科目按等级赋分。
新的教学方式:考试变了,指挥棒变了,教学必须跟着变。一是选课走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专业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科目。二是分层教学,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选考的科目,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三是双向选择,实施师生双向选择,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相长。
新的评价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权重必将在录取过程中逐步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发展和选择性。
新的录取方式:将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办法,再无一本和二本提法,逐步取消加分项目,将有利于促进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质量。同时,也必将促进高中学校重新定位,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新高考将对学校课程设置、考试组织、学校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
课程设置难度更大。学校既要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更要开设“生涯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做好人生规划。
组织考试负担加大。新高考改革后,分为了合格考和选择考,合格考是指国家课程所学的14门课程都要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而且其中的高考英语又有两次考试机会,高考由过去的两天转变为3天,组考的压力增大。
学校管理要求更高。全校范围的选课走读如何组织,行政班与教学班如何并存,师资如何配备,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可靠,家校共育如何实现等。
新高考对于学生来说,科目的选择、高考的录取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将带来较大影响。
学生选科的不理性,影响学生高考录取和今后就业。新高考实行“3+1+2”选科模式,如何择己所长,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实际也是竞争力的表现。
对学生高考录取的影响。未来的高考不仅仅是某几天,而是延伸和渗透到整个平时的学习中,录取时不再单一看重最后的考试分数,而是一个综合的考察。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走班教学必须要学生的高度自律和自觉;高考改革后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暨高考综合改革推进现场会提出,要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制定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应对方案,达州市第一中学作了哪些安排?
向绍江:学校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科学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做到了“六到位”。
宣传发动到位。学校实施家校联动,将新高考系列改革措施提前通过班主任讲座、专家线上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和学生知晓新高考核心要求。
提升培训到位。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提升培训,聘请专家到校对学生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对教师应对新高考备考进行指导。并组织相关教师到重庆市相关学校进行实地培训和考察学习。
组织保障到位。书记、校长亲自抓、认真谋划、认真准备,组建了达州市第一中学校高考改革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小组,在组织保障上确保高考综合改革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物质保障到位。为应对新高考,学校党委集体专题研究和决策,提前投入200余万元,对新高考选课走班要求的电子班牌、选课系统、排课系统、生涯规划等设备设施提前装备到位,
师资保障到位。学校提前对高中教师进行统筹优化,学校最近两年分别在华东师大、西南大学、陕西师大等高校引进了16名硕士研究生,32名公费师范生。
方案实施到位。学校在学生选课走班上,进行了模拟选课,并对个别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和与家长沟通,选课组合基本形成。
记者:近年来,达州市第一中学以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拾一中辉煌、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为目标,取得了“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高考“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可喜成绩。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向绍江:近年来,学校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达一中要扛起‘第一中学’责任,重振荣耀,重拾辉煌,加快建成全省一流名校”要求,按照市教育局“1355”发展战略,确立了“强初精高、打造品牌”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五种意识(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特色活校、名师强校、文化名校)、强化四项措施(治理学校法治化、领导决策科学化、过程管理精细化、工作任务目标化),以培育“四名”(名党员干部、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打造“五品”(学生有品行、教师有品位、干部有品格、办学有品质、学校有品牌),全力营造“干部乐于奉献、教师幸福从教、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书记、校长职责,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统一了师生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与党委的高度统一,全校师生凝神聚气,呈现出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激情好局面。同时,学校把支部建在年级,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四心”作风教育整顿和“三德”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抓牢意识形态,严厉正风肃纪,弘扬“红烛”精神,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
强化文化引领。学校既继承书院精神,又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凤凰”文化。注重“以校为荣、凝心凝力、奉献担当、孜孜不倦、自我约束”,在“凤凰”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全校师生不断追赶跨越。学校领衔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1个,达州市“三名”工作室4个,新晋张国龙等2名正高级教师、向绍江等2名四川省“特级教师”。涌现出了省“四有”好老师谭中文,省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周礼军,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刘泽,达州市“三德之星”田欣宇、向恒萱,市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龚翔宇、范元兵,市师德先进个人朱洁等一大批教书育人名师。
办学条件实现一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和发展,先后投入资金近3亿元对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完善了教学设施设备,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夯实了基础。教室全部装上最新一代纳米黑板,建成了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语音室、直播教室、智慧网络和一流的学生公寓、心理咨询室、师生食堂等。
教师队伍实现一流。学校率先推行了“基本编制+人才专项+员额控制数”模式,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紧缺、经费紧张的矛盾,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在近3年通过双向选择引进优秀部属院校公费师范生共45人,通过英才计划选聘优秀985、211院校硕士研究生27人,教师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学校多措并举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一方面以“青蓝工程”、教师培训、全员赛课、名师引领、精准教研为抓手,建立“合格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名师引领工程”三级培养方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助力教师成长。
抓实“日封闭”管理制度,提高学习效率。为强化管理、规范行为,学校坚持采取“日封闭”的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和提升了疫情防控能力,也进一步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高在校时段学习效率,还抵制了学生玩手机、玩游戏等各种不良诱惑。
抓实管委会值班制度,上下联动全覆盖。班主任每天“五到位”,学校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分配到年级成立管委会,每天坚持“到走廊、到食堂、到宿舍、到校园、到校门”督查年级管理和教师上课情况、管理学生行为和学习情况及日常事务处理。
开展家校共育,齐抓共管促成长。学校每年举行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和开展不定期的家访,学生家长到校全程监餐,开通家长意见箱,举办家长恳谈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学校办学更加开明、开放。
开展名校联盟,助力学校发展。学校与衡水中学、成都七中、重庆巴蜀中学、西南大学附中等名校结对,围绕学生成长、管理增效、质量提升、同步教研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新高考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以慧学星、爱培优、学而思、铭师堂等为依托,在信息化教学、智慧校园、大数据培优、清北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水平大学衔接,为高校专项计划和强基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支撑。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礼 杨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