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三汇古镇旧时年俗 版次:08  作者:  2023年01月20日

李平 摄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农历正月初一在立春前后,为春天之始,故称春节,人们习惯称为“年”。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就三汇古镇和川东地区旧时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笔者依据相关资料和年长者的叙述,以及所见所闻整理如下。

倒牙

解放前,农历腊月十六这天,商铺或商号的老板,要以超过平常更为丰盛的佳肴菜品给雇佣的丘二(掌柜、账房先生、伙计)和学徒打牙祭(解放前老板给帮工的丘二、学徒每月初二和十六吃荤菜俗称打牙祭),腊月十六是一年之中最后一次打牙祭故称为倒牙也叫圆牙。老板对大家一年的辛勤劳动付出表示感谢,并按约定兑现工钱,不得拖欠。

倒牙之日商铺不再赊欠货款,并开始清理甩卖存旧货物回笼资金,辞退不宜继续在商铺或商号帮工的丘二。丘二中如有另谋高就的,则是委婉地向老板说明情况,感谢老板平往素日对自己的栽培和关照,恭恭敬敬地向老板鞠躬辞工,与朝夕相处的同仁们拱手告别而去。掌柜或账房先生要拿出赊欠本商铺或商号货款的欠条字据,与其他商铺或商号往来账目,让老板过目以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兼顾。老板亦在商铺或商号门口张贴书写:“年关在迩,请来了账”的告示,催收生意场上应收的往来欠账直至腊月三十天方止。旧时做生意的商人们包括小商小贩把商业信誉看得很重,到了倒牙后,想方设法都得把生意场上往来的账务赶在在腊月三十前了结清楚。一些本小利微靠借贷维系生意,甚至债台高筑的商人,此时心里焦麻了,如坐针毡,故感叹道:“年关到,年难过、年难过呀!”

倒牙这天,也是私塾或学堂散学之日,学生们放假后可以开心玩耍。也是倒牙这天开始,街上售卖年画、门画、贺年片、书写春联等俗称红货摊贩开始上市了,过年的气氛逐渐浓郁起来。

吃团年饭

吃团年饭(俗称团年),旧时做生意买卖的商号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至腊月二十九之间,相互请客吃团年饭。借此机会与商界同仁沟通联络加强感情,期盼来年在生意场上互通有无和相互帮衬。民众则是腊月最后一天团年。吃团年饭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一件头等大事,一方面是表示辞旧迎新,讨个吉利;更重要的是全家人起早睡晚辛勤劳动忙碌了一年,在外地就职或外出做生意、做手艺谋生的亲人要回家过年。这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吃顿团圆饭。

古人过“年”总是和祭祀活动分不开,人们用自己劳动换来的肉食、谷物祭祀祖先和神灵。前传后教,便有了吃年饭时“摆供”祭奠祖宗活动的仪式。家中长辈或当家人带领全家老小向供奉的“天地君(国)亲师”的牌位和祖宗牌位磕头,说上几句诸如“托祖宗之福,家人平安、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过了一年,恭请祖宗回家过年。乞求祖宗保佑家人来年万事顺意!”祭奠了祖宗后,方才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就座进餐。

团年饭理所当然比较丰盛,一般家庭摆上九大碗是常见,即使贫困之家,这一顿饭也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弄好些。依渠县旧时的规矩,圆子、酥肉、扣肉(烧白)墩子这几样荤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民俗团年饭,搭米做饭时,以家庭人口多少,用或大或小的碗搭12碗米来做饭,意为月月有米吃。做好的米饭团年时吃了,必须要有剩饭留待明年吃,名为年年有余。饭后贴春联、贴门神、挂檐灯,全家老小穿上新衣服,晚上全家人人洗脚。大人还特别嬉笑小孩要认认真真地洗,洗得干净些才好出门去“闯嘴”,即外出到亲朋好友家碰上他人吃好饮食时过过嘴瘾!

守岁

除夕夜的晚上,人们照例要“守岁”也有人称坐岁,意思是一年快过去,在这最后的一个夜晚要和它多盘桓一些时光。也有传说说是“年”和“夕”本是妖魔鬼怪,因年岁更替,会有妖魔鬼怪捣乱,人们不敢睡,通宵保持警惕。总之这一夜大家都睡得很晚,有的人甚至通宵不眠。

民众守岁时需生上火炉,因妖魔鬼怪怕见到红色的物品,更怕见到火。正值寒冷的冬天,守岁时生上火炉烤火暖和些,故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通宵不灭的风俗习俗。守岁时大人们多半打麻将、掷骰子、推牌九、玩纸牌来娱乐消遣一下,类似于今天的家庭麻将。小孩子则时不时去放几颗火炮、放点花炮。到深夜实在熬不住了,睡觉前要跪在地上向父母以及长辈磕三个响头“辞年”,父母和长辈们要说几句勉励的话,然后给小孩发“压岁钱”。到子时交天时,烧子时香,鞭炮齐鸣俗称“出天行”。凌晨“开财门”有民众出门下河挑水回家称挑金银水的习俗。

贴贺年片

据94岁的胡开环老人身前给笔者介绍,民国时期三汇镇上的商号还时兴相互贴贺年片。除夕夜子时交天后,大的商号老板会指派学徒,小的商号老板亲自出面,带上浆糊和书写有“恭贺新年!恭喜发财!新年大吉大利!”之类的祝福词语,落款还有“为某某顿首叩拜或某某叩拜!”的信封大小的红纸条贺年片,张贴在生意场有往来的其他商号商铺门上或商号老板住宅门上,表示给这些商号和老板拜个早年,送上新年的祝福,以示尊敬加深感情,也增添了浓郁的新年氛围。

胡开环老人说,当年她家“炳顺恒”商号鼎盛时期,初一早上开门时,只见位于正河街的总号商铺门上和位于后街的“鑫记麻庄”分号商铺门上,以及土祖巷石朝门的住宅门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地贴满了贺年片。贴贺年片后来逐渐演变为学徒给师傅家门上贴贺年片,亲朋好友相互贴贺年片。这一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消失,20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又曾得以恢复。我还清楚记得原三汇食品店的张清云,原三汇搬运站的吴贵慎是最早恢复这一民俗活动的人。

初一讨喜

正月初一正式过年,大人们凌晨要祭天地神灵。新的“皇历”上标注有新年“喜神方”的具体方位(东方、东南方、西南方),人们向“喜神方”叩拜,以祈求新的一年有喜无忧、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接着包汤圆,煮汤圆。正月初一早饭吃汤圆俗称“抢元宝”,是象征新的一年万事美好圆满,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汤圆也要先“摆供”祭祖,先请祖宗们享用了,子孙们才能吃。小孩起床后,要先向父母和长辈磕头拜年,他们会给小孩好言祝福,封赠几句好话。小孩们则盼望早点结束“摆供”后,吃了汤圆,衣帽整洁穿戴一新地出门游玩看热闹。成年人上街时路遇亲朋好友,彼此之间相互拜年,道声“新年好”“恭喜发财”。

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旧时大年初一规矩礼性大忌讳也很多,大人们会提前告诫小孩,淘菜、洗脸、洗脚等生活弃水不能倒出家门,也不能扫地倒垃圾出门,其意是莫把金银财宝扫走或倒出门去了。端拿家中碗、盘等易碎物件要小心翼翼,打碎易碎物件被视为不吉利,长辈们会圆话说“岁岁平安”。忌动刀剪避免“犯凶”,更不能去说些“死”呀、“鬼”呀之类不吉利的话,如有孩童年幼不懂事随口说了不吉利的话,长辈们会以“童言无忌”来打圆场。还有和气生财,避免与他人发生口角言语等诸多陈旧规矩。

避太岁

旧时“皇历”上每年“太岁”姓氏各不相同,故每年新的“皇历”上会注明“本年太岁的姓氏”,来提醒民众注意太岁的新姓。民众也特别忌讳正月初一这一天,看见与新年“太岁”新姓同姓的人,绝对不能与“太岁”新姓相同的人说话,以避讳“太岁头上动土”而招惹是非和灾难。实则“皇历”上注明的“太岁”的新姓多为生僻的姓氏,如耻、暴、壁、好、危、逄等。如有的人碰巧与“太岁”新姓同姓,那他正月初一整天就只能委屈地躲在家里不得见人,更不能出门或上街,否则让人碰见,会让人感觉倒霉而遭人嫌弃和厌恶。

财神送元宝

民国时期正月初一起,有一民俗叫财神送元宝。平时沿街乞讨的叫花子,用黑蜡光纸糊一顶乌纱官帽戴在头上,身穿皂袍,用墨研磨成墨汁漆黑了脸,再剪一副假胡须戴在颔下,把金箔纸糊在甘蔗外面当做金鞭。然后,他们右手高举金鞭,左手托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放有金箔纸做的金元宝、银箔纸做的银元宝,扮装成财神。见民众开门时,他们便走到门口一站,寓意财神送元宝来了,并一反常态不说话,也不告讨,只用两只眼球骨碌碌转地看着主人家。原来依民俗“财神”送元宝是不能说话的,故有“财神不开腔,连年买地方”(购买田地和置办产业的意思)的民谣。

民众见“财神”堵在自己家门口,为图个吉利就得给“财神”赏钱,把赏钱放在“财神”所托的盘子里。赏钱给少了,“财神”就不离开,主人家只好再添上点赏钱,“财神”觉得满足了方才离去,又前往下一家继续送元宝,“财神”送元宝要送到正月初五才结束。胡开环老人说,“财神”到富足的大户人家或大商号老板家送元宝时,要等主人家多添几次赏钱才肯离开。

莲花落

打莲花落也叫莲花闹,最早本是叫花子沿街向民众乞讨的谋生手段之一。

民国时期到了春节期间,三汇镇上栖身于南关外“栖流所”和外地来三汇镇上乞讨的叫花子,会趁着家家户户过年图个吉利的有利条件,瞄准民众期盼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借向民众拜年为名,三五成群结队拿着金钱棍一拨接着一拨地游荡在大街小巷,站在民众家门口又唱又跳,以此伸手向民众要赏钱。

这拨唱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金银堆满屋”,那拨唱的是“左边一棵摇钱树,右边一个聚宝盆,摇钱树上结元宝,聚宝盆里堆金银”。总之是大唱特唱恭喜发财,祝福平安吉祥之类的吉庆歌词,以博得民众喜欢,向民众讨些赏钱罢了。更有甚者嫌民众给的赏钱少了,扔下金钱棍,严寒天脱去衣服赤裸着上身,用双手来回不停地拍击胸膛,发出啪啪啪、啪啪啪带有节奏感的响声,打得胸膛通红,俗称打肉莲花闹。他们以此获取围观者同情,变相逼迫主人家多给赏钱来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直到主人家心不甘情不愿地多给了赏钱后,方才停止击打胸膛离开。

扮“财神”送元宝和打莲花落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拨接着一拨来,一些民众不堪打扰和重负,心中十分厌烦,于是乎赏钱越给越少。一些民众为不得罪“财神”,甚至关门插锁,惹不起躲得起,敬而远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旧时一些陈规陋习的年俗已消失殆尽,一去不复返,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了!

□邓坤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