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云生老人介绍牟家大院情况

▲牟家大院朝门

▶政府立碑保护牟家大院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谯继
久闻宣汉牟家大院享誉省内外,近日记者前往实地参观,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受益匪浅!
牟家大院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牟家大院原名新房子,位于人才辈出的宣汉县君塘镇石虎村南紫山腹地。该院落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规模宏大,为穿斗木架结构,青瓦屋面,正面有朝门,中间是石坝,四周砌有古青色片砖围墙的四合大院,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的传统村落。除有极少部分拆除外,整个院落保存完好,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现牟家大院无人居住,内设革命先烈牟慈帆、牟永恪等人的生平事迹图文介绍。牟家大院已由宣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汉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站在牟家大院前,一块由宣汉县人民政府立着的石碑上镌刻的“梁达中心县委代表会议遗址”几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石碑背面刻着:“1933年,梁达中心县委在南紫山牟慈帆家设立了交通联络站和集会地,同年春天,梁达中心县委在牟慈帆家召开代表大会,牟慈帆负担了全部经费和食宿。当中心县委发出扩大游击军,迎接红军解放宣、达的指示后,牟慈帆又向党组织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武器。”朝门门楣上挂着的牌匾上书“牟家大院”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门方上镌刻的对联“智勇拼搏闹革命,壮志丹心为穷人”,道出了川陕苏区革命先辈曾经在这里冒着生命危险,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
据居住在牟家大院旁年近八旬的村民牟云生老人介绍,牟家大院古院落,过去是富甲一方的牟氏家族的庄园,整个大院有二十来间房屋,除正房和厢房阶沿立有数根一丈多高的方形石柱外,其余全为木质结构,木板壁,雕花窗。房屋设计有楼中楼,吊脚楼下设有马厩。其中院坝左侧厢房天井后面还有三间房屋,与回廊屋子连通,比较隐蔽,不易被外人发现,当年梁达中心县委就是在后厢房召开的代表会议。在这个院落,有红军烈士牟慈帆、牟贤高、牟永恪兄弟的故居,有当年梁达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在此养伤曾住过的屋子。
1932年,四川省委派中共党员牟永恪,从成都返乡协助杨克明的工作,成立了梁达中心县委,杨克明任书记,牟永恪、王维舟等人任委员。牟家大院为梁达中心县委联络站,杨克明常住于此,并多次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1933年3月,梁达中心县委在此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点的代表大会。会议由杨克明主持,参会的有王维舟、王荣澍、魏传统、牟慈帆、牟永恪、王波、王直哲、牟贤高等数十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十五周年,将“反帝大同盟”改为“反帝拥苏大同盟”。会议传达并研究部署了扩大游击军,迎接红军解放达县、宣汉等重要工作。大会后,地下工作转为公开的革命活动,打土豪杀劣绅,建农会,成立苏维埃政权,组建游击队参加红军,掀起了红色革命风暴。
牟家大院走出的三位红军烈士
牟慈帆
牟慈帆,原名牟永恺,1906年出生于宣汉南紫山牟家大院一个富裕农家。1921年春,牟慈帆就读于蒲家(今通川区蒲家镇)达县县立第五高小,1924年春考入绥定(今达州市)联合县立中学。
牟慈帆在蒲家县立第五高小和绥定联中读书期间,在戴治安、张鲤庭等人的教育引导下,思想进步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冬,牟慈帆在联中毕业后返乡,任教于王家灵鹫小学。1927年上期灵鹫小学迁至王家街上,更名为灵英小学。3月,灵英小学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汉特支”,牟慈帆任特支书记,特支直属共青团四川省委领导。特支分别活动于王家、君塘、明月、清溪、桃花等10多个乡镇,积极配合党组织,宣传马列主义,开办农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等。1927年下期,为了更好地开展秘密活动,牟慈帆转到老君塘八庙初级小学,后又转到老君塘(今君塘镇)公立初级小学教书。一时间,王家场、老君塘场、明月场的文化教育全被进步力量控制。
1928年,王荣澍介绍牟慈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以灵英小学为中心,在王家街上、牟家坝、邓家沟、许家沟、老君塘街上、八庙小学等地先后办起了农民夜校,学员达300余人。牟慈帆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到夜校教农民识字,并向农民宣讲要想翻身免受奴役,只有团结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道理。由于牟慈帆、王荣澍等共产党人的积极努力,党团、农会在王家、明月、君塘一带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党根据当时不可能公开夺取政权的实际,采取打入敌人内部,掌控国民党政权为我服务的办法,于1929年春,通过活动和找关系,将牟慈帆派到君塘乡任团总。牟慈帆任团总后,除维护党的利益外,还暗中将枪弹送给党组织的游击武装,打击土豪劣绅,支援固军坝武装起义。
1932年夏,梁山(今重庆梁平)中心县委改为梁达中心县委,迁驻达县蒲家场(今通川区蒲家镇)。由于牟慈帆掌握了王家、君塘国民党的武装力量,加之南紫山牟家大院地处蒲家、君塘、明月交界处,群众基础好;同时这之前,杨克明因夜雨途中摔成重伤,就在这个大院疗养,由机敏干练的牟慈帆之妻冯全珍精心护理,因此牟慈帆家自然就成为革命活动的落脚点及联络站和集会地。牟慈帆也在梁达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经常与杨克明、王维舟等人见面,并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
1933年秋,红军在通江、巴中如日中天,同时大举向宣汉、达县进军。通江一土豪深感不安,把搜刮来的黄金、大洋、鸦片、银耳及贵重衣物,弄成5个挑子,抓了5个农民做苦力,荷枪实弹押着走平昌,经宣汉马渡、隘口,过三溪、双庙,进入王家准备向开江逃窜。牟慈帆带领游击队员突袭搜查,缴获了全部武器和金银等财物,作为欢迎红军到来的“礼品”全部上交。
1933年10月21日,继老君塘群众大会后,牟慈帆又赶赴王家,与王荣澍、邓廷璧一起召开群众大会,庆祝红军解放宣汉,镇压了恶霸,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并组建成立了赤卫军先锋游击大队,牟慈帆任游击大队大队长,王荣澍任政委,游击队很快就发展到3000多人。
“宣达战役”后,君塘游击队独立营与王家、明月的独立营合编为独立团,牟慈帆任团长,王荣澍任政委。牟慈帆率领游击独立团,配合红军直追溃逃之团练和土豪劣绅于洋烈牛背山,10月23日晚,一举攻占牛背山,又乘胜夺取了曾家山、东林河、西山坡等地,并在这些乡镇及所到之处,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建立苏维埃政权。
宣汉全境解放后,牟慈帆于11月2日回师宣汉县城,参加了红三十三军成立大会,先锋游击大队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十三军九十七师独立团(编号294团),牟慈帆任团长,11月25日,挥师奔赴复兴场前线,抗击刘湘六路围攻之敌。牟慈帆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堵住了王陵基部的进攻步伐,后来执行“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战略决策,且战且退,撤至宣汉县城周围,设防于州河沿岸。
1933年冬,正在对敌激战之际,张国焘开展了“肃反运动”,认为红三十三军成分复杂,历史不清,是“肃反”的重点。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将牟慈帆逮捕,随着部队的转移,牟慈帆被押到后方,以出身不纯,属阶级异己分子为由,而被惨烈杀害,时年仅27岁。
1951年8月,中央慰问团来宣汉向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牟永恪
牟永恪,1912年出生于南紫山牟家大院,长兄是牟贤高。牟永恪先后就读于灵鹫小学和宣汉中学,由于受长兄牟贤高、堂兄牟慈帆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在校地下党的引导,埋下了求学救国的思想。1928年,他因参加揭露军阀割据、鱼肉人民的罪恶,反对封建礼教学潮等活动,被校方开除。
1929年在相关进步人士的指引下,牟永恪去成都就读于成都包家巷甲种工业学校,在校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该校地下党的骨干。
1932年,因党的地下组织梁山中心县委被叛徒出卖,遭到严重破坏后,中共四川省委派牟永恪回到家乡,与杨克明共同筹建梁达中心县委的工作。当年夏初,梁达中心县委正式成立,杨克明任书记,牟永恪、刘胡子、蒋琼林、王维舟为委员。牟永恪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杨克明在宣汉、达县交界的君塘、王家、明月等乡的地下工作,以宣汉县城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县委在各地建立了多个集会和联络站,南紫山牟家大院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集会点和联络站。这些联络站及工作人员,既是游击队的耳目,又是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
据共产党员王直哲回忆:牟永恪1932年回家乡后,我常见到他邀约一些学生模样的青年,趁赶场之便,在我家进进出出,有时在一起商量什么,后来才知道这些人就是地下党的干部杨克明他们。之后我们全家人走上革命道路,也是牟永恪他们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在牟永恪、牟慈帆等共产党人的教育下,我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梁达中心县委在君塘后溪湾我家中成立了特别支部,我任特支书记。
省委交给牟永恪的主要任务是做杨克明的内务工作,上传下达党的指示和印制发行内部刊物。牟永恪日夜辛劳,忠心耿耿地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
1933年10月19日,在杨克明的指导下,牟永恪、牟慈帆在君塘主持召开了以农民协会会员、赤卫军战士、游击大队队员为主的群众大会。会上,牟永恪控诉了土豪劣绅、地主阶级的罪恶,惩治了当地的恶霸廖节之。最后当众将自家的田地契约全部烧毁,此举受到杨克明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大会后,牟永恪立即组织游击先锋队,牟永恪任连长。红三十三军成立时,牟永恪在九十七师政治部任职。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年轻有为、有智有谋、有魄力的红军战士,于1935年6月在长征途中牺牲于茫茫草地,时年仅23岁。1951年,中央慰问团向其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牟贤高
牟贤高,原名牟永瑜,1905年出生于南紫山牟家大院。牟贤高和堂弟牟慈帆一起,先后就读于蒲家达县县立第五高小和绥定联中。读书期间,在学校共产党员、进步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进步书刊的学习。在绥定联中读书期间,牟贤高参加了戴治安、张鲤庭组织的反军阀、反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因此被开除,转到达中读一期才毕业。
1926年冬,牟贤高和学友从联中毕业,返回家乡,在王家灵鹫小学任教。他白天在校教学生,晚上到夜校教农民识字。但更重要的是向农民学员宣传革命的道理,让农民思想受到启蒙并引导农民起来同恶势力作斗争。
1933年10月21日,成立赤卫军先锋游击大队,牟贤高任其中一个排的排长。11月2日,牟贤高带领所在排,跟随牟慈帆奔赴复兴前线,抗击刘湘六路围攻之敌,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疯狂进攻。
关于牟贤高后来的下落,一说他死在张国焘的“肃反”屠刀下;一说随西路军出川后,在甘肃被马步芳的骑兵包围而牺牲。解放后,当地政府认定其为革命烈士。
(本文参考了《红色君塘》《中国革命老区达州》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