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石桥米酒鱼 版次:07  作者:  2023年09月01日

米酒鱼是达川区石桥古镇的一道名特佳肴。吃法与清汤冷锅鱼类似,先吃鱼,后加菜。相传米酒鱼中的鱼,是取自石桥场镇周边道子河的野生鱼,经特殊的方法烹饪后,该菜伴有川东北米酒特殊的浓浓香味。其肉质特别鲜嫩,味道特别鲜美,吃起来让人馋涎欲滴。

石桥的米酒鱼不仅色香味俱佳,且极具滋补之功效,其来历有一段凄婉而感人的传说故事。

据石桥镇退休干部何成才老人讲述,相传米酒鱼是清代一位名叫马许氏的节妇首创的佳肴。马许氏是道光年间奉政大夫马春芳之妻。马春芳祖籍江西太湖,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武职进士,曾任蓝翎侍卫广西太平府游击,后官至奉政大夫。其父辈于“湖广填四川”时入蜀迁至川东北达县石桥定居,到马春芳时,家道衰落,衣食难着。幸马春芳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后考取了功名,并官至奉政大夫。可正当马春芳矢志精忠报国、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因终日车马劳顿,不幸身染重疾,医治无效,便英年早逝了。

其时,马春芳之妻马许氏年方三八,上有年迈公婆需侍奉,下有二男一女要抚育,一副重担突然压在了这个小脚女人的身上。

丈夫去世后,马许氏更加严教子女,服侍老人更是巴心巴肠。她孝顺有加的行为,备受公婆和乡邻的赞誉。但家道的颓然中落,日复一日让马许氏倍感难以为继。马许氏整日人前谨慎操持,人后焦虑抹泪的行为被细心的女儿春兰看到了,她多么想为勤劳持家的母亲分忧解难啊!

以前,家中粗细活有佣人打理。父亲去世后,家中逐渐辞了佣人,做饭洗衣全由母亲操持。春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天,她也端起木盆收拾起家中的脏衣服,来到场镇周边的道子河去洗。道子河不宽,河水平缓。以前夏日里,春兰也常和弟弟来河里嬉戏,那时看见河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十分好玩。而今已近寒秋时节,春兰摸着冰冷的河水,一边洗衣一边想,假如能捞上几条鱼儿回去吃该多好哇!说也奇怪,她洗衣服的石板底下不知何时真来了一条约一斤重的鱼儿。春兰并未带捕鱼工具,刚开始她也没打算将鱼儿捞上来,但那鱼儿久久不肯离去,春兰就试着用洗的衣服去包。没想到轻而易举地捞上来了,春兰急忙欢天喜地地用木盆盛回家,高兴地告诉了母亲。

马许氏看着木盆里的鱼,既高兴又不安:家中油盐紧缺,用什么来烧鱼?思来想去唯有今秋用糯米煮的醪糟(即米酒)还有一坛。马许氏就将鱼切成片,向锅里倒了少许油,放入盐巴、花椒、大蒜、生姜、葱头,再加一碗醪糟浮子煎鱼。边炒边想,一家子人,这么大个鱼儿咋够吃呢?于是就向锅里掺了一点水,待水烧开,再加一把绿色蔬菜烫熟就起锅。她不晓得这鱼做得好不好吃,忙恭敬地唤来公婆先品尝。没曾想到,这看似简单烹饪的鱼片,却因伴有一股浓浓的米酒香,且肉质特别鲜嫩,味道特别鲜美呢!二老连说好吃好吃。这顿饭因有“米酒鱼”,一家老小吃了难以忘怀。

儿女们品尝到久违的美味佳肴,就经常到道子河去捉鱼。马许氏将捉回的鱼变着法子烹饪,还自制了一些香料加进去,使米酒鱼更加可口了。

鱼,道子河里取之不尽。马许氏创制的这道菜在当时还真为家庭度难解饥立了功劳。乡邻们得知,也纷纷前来取经。马许氏都一一耐心传授。她虽历事维艰,生活过得十分凄苦,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上精心侍奉公婆,对下严教子女,对外待人忠厚和气,一人苦撑苦熬操持家务,博得公婆和乡邻的夸赞。

公婆也心疼马许氏一人劳累辛苦,就萌生了过继一男与她婚配的想法。虽多次提及,却均被马许氏严词拒绝了。

有一天,公婆在堂屋点上香烛,想借祖宗神灵之力劝说儿媳马许氏再婚。马许氏得知公婆的良苦用心之后,立刻请二位老人上座,三叩首后说:“我马许氏今生承蒙马家厚爱,今唯有一心服侍公婆,哺育儿女,方能扬马氏清白门风。”儿媳一席话,感动得双亲大人老泪纵横,从此只好依顺了马许氏的心愿。

由于马许氏孝心可嘉,精心照料二老,其公公婆婆都高龄寿终。她的两男一女也长大成才。马许氏的行为得到了众乡邻的称赞。清咸丰年间,经镇上几名知名绅士推举,绥定府报请朝廷旌表,马许氏被皇上恩典册封为“诰封宜人”,并奉旨在石桥镇上修建了节孝石牌坊。

而今,150多年前马许氏首创的米酒鱼,在石桥古镇上已被传承为一道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菜品,且被列为达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你来到石桥古镇列宁街品尝到石桥米酒鱼时,你或许还真能领略到当年马许氏的那一片孝心呢!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谯继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