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位从事中医诊疗60多年的老中医。
那是我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的第六个年头,年关将至,天寒地冻,一天夜里,已进入梦乡的我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和呼喊声惊醒。夜深人静中,任何一丁点响声都显得格外清晰,这阵呼喊更是尤其响亮。
“梁医生在家吗?起来给我们看个病咯。”听到屋外焦急的呼喊,我赶紧穿好衣服下楼,拉灯、开门,把屋外的人迎进诊所。灯光下,两男一女,女的抱着厚厚的衣服裹着一个婴儿,孩子只露出了头。与我搭话的自称是开车送病人的司机,另外一男一女是婴儿的爷爷奶奶。“我常在这路上跑车,知道梁医生的医术高,才特地介绍他们来你这里看病。”司机一边说着恭维的话,一边又向那两人说道:“你们就在这里治疗,我走了,明天一早还要上山拉一车猪。”夫妻俩道谢了司机,话音刚落,屋外的嘎斯汽车就“突突突”地开走了。
我有些纳闷,为何他这么着急离开,后来夫妻俩才说出了缘由。其实,他们也不认识那司机,原本他们要转院去县城治疗的,有好心人找了这个司机送他们,但司机发现婴孩的病情非常危急,怕万一死在他车上,觉得晦气,刚开出几公里就把他们“扔”到这里。
这时,父亲、母亲也穿好衣服下了楼。一千瓦的大电炉给这寒冷的冬夜带来了温暖,我们围坐在一起,父亲暖了暖手,便吩咐婴孩的奶奶解开孩子一层又一层的衣服。一个只有半岁模样的婴孩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孩子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翻动他时偶尔会听到像小猫一样的哭声,如果不动他,还真就像死了一样。
父亲皱了皱眉头,检视着婴孩的食指,一道紫黑色脉线直透“命关”(小儿把脉不同于成人,察看食指,食指的三道关节被命名为风气命三关,风关病情不大,气关稍重,命关则为严重)。然后,他左手贴着孩子肚腹,右手中指轻叩左手背,听了听回声,一边检查,一边询问孩子的情况。
婴孩父母在他半岁时,去了南方务工挣钱,把他留给爷爷奶奶抚养。农村活儿多,吃奶粉的婴儿饱一餐饿一餐、热一餐冷一餐。一天夜里,婴儿突然发高烧,在村医那里打针输液没有半点效果,于是赶至乡卫生院治疗,继续打针输液。后来高烧虽然退了,但孩子却不哭不闹、似睡非睡、不吃不喝,毫无办法的医生只得催促其转院治疗。
听完婴孩奶奶的哭诉,父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是感冒加食积引起的,也就是农村常说的夹食伤寒。病情拖延日久,才如此危重。”
“医生,你一定要救救这个孩子……”婴孩奶奶哭了起来。
“孩子病情危重,按理说,我这儿目前的医疗资源是不足以接收的,但现在情况实在危急,治病救人也是我的职责。事先说好,这孩子若真的有个三长两短,你们在这儿不许哭、不许放鞭炮,悄悄地离开。你们若同意,我便处方下药,死马当作活马医。”父亲立即制止了孩子奶奶的哭诉。
婴孩奶奶停止了抽泣,含泪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婴孩爷爷也随声附和:“医生,你就放心大胆地治!孩子的病情我们是知道的,万一有什么意外,绝不会为难你,我可以给你写保证书。”
我有些迟疑:“要不让他们转到大医院去吧!”“救命要紧!”父亲在处方签上写下了四味中药,我照方称药,父亲不放心,又重新计量了每味药的重量,见无误才亲自去厨房掺水煎药。
20多分钟后,药煎好,泌下汤药汁,准备让婴孩喝下。可是那孩子好多天滴水未进,嘴唇紧闭,怎样才能让婴孩将药汁喝进肚里,大家心里犯起了嘀咕。父亲没有作声,转身去药柜里拿出一小团药棉,把药棉浸进药汤,干燥的药棉瞬间吸饱了药汁。然后,他将药棉靠近孩子的嘴唇,小孩徒劳地抗拒了几下,汤药便进了他的肚里,如此反复,一小杯汤药终于喝完。
孩子依旧静静地睡着,我们也静静地等着、观望着,谁也不知道这么一点中药水能起多大作用,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奇迹从天而降。时间似乎凝固却又悄然逝去,父亲不时看看手表,喝下药一个小时左右,那孩子突然一阵躁动,苍白的小脸憋得通红,脸上有了密密麻麻的汗珠,一摸全身都出了汗,他用力地扭动几下身子,一个接一个的响屁从体内排出,大家瞬间闻到奇臭无比的气味。那孩子竟然拉下一摊黑黑的稀粪,他懒懒地睁开了多日紧闭的双眼,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人群和这陌生的环境。
“有救了!”父亲舒了一口气,大家一直揪着的心也终于放下。后来,父亲一直重复用这看似不起眼的四味药煎熬治疗,终于在半个月之后,孩子痊愈回家。再后来,孩子的家人带着礼物登门酬谢,并请求父亲当孩子的保爹,因父亲与孩子爷爷年纪差不多,便让我做了孩子的保爹。
“梁医生,我有个疑问,孩子已病入膏肓,你怎么用区区四味药就挽救了孩子的命?当时那个情形,我心里凉到了底,以为这孩子恐怕就交待在这儿了。一直埋怨那个司机心不善,随便把我们丢在一个中药铺子。”在席上,孩子的爷爷对父亲说道。
“吃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你应该感谢那个司机,就是他这一丢,丢出了我和孩子的缘分。”父亲笑着说。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小婴儿如今已长成一个帅气的大男孩,他们一家跟我们还像亲戚一样走动。
这个在我看来堪称经典的治疗案例被父亲写进了他那本病案册子。册子的封面,父亲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无误生之病,而有误人之医;医无误人之心,却有误人之技。
□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