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不应该受到限制,就像神的爱不受局限一样。”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力克·胡哲《人生不设限》中的这句话,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鸡汤语”,真正将其不折不扣践行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寥寥无几。而邓坚,就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个。
中核集团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核能行业协会青年优秀创新人物……这些“含金量”十足的荣誉,获取任意一个就足以引为一生的骄傲,而邓坚一人却将其全部揽入。
“自我设限,安于设置,只会禁锢自己,流于平庸;积极争取,勇于尝试,才能发挥潜能,活出洒脱。”从山区小镇到国际大都市,再到为核动力事业耕耘十六载……在重大人生抉择上,邓坚总是大胆地、不设限制地突破自我,这一人生态度,成为其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的动力之源。
1981年,邓坚出生在达川区麻柳镇一个普通农家。虽然读书不多,但邓坚的父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干不来活路,我们就好好读书。”父母倾尽全力,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了邓坚最大的支持。而邓坚的两个舅舅,通过读书,一个成了医生,一个成了教师,为其树立了现实的标杆,更坚定了他跳出“农门”的念头。
邓坚坦言,小学贪玩,自己的成绩只能说是“跟得上”,算不上拔尖,可进入中学后,他像突然“开挂”了一样,越学越勇,成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96年,15岁的邓坚考上了省重点中学——达县中学,同时还考上了省内一所重点中专。家里人高兴坏了,考虑过后建议他去读重点中专。在当时,从重点中专出来,就业不成问题,“前途是看得见的。”而如果读高中,首先能不能考上大学是个未知数,即便考上了,以后的就业也很难说得准,“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
“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确定’变为‘确定’呢?”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之际,邓坚的班主任柏忠林和他促膝长谈了一次。知生莫若师,在柏老师看来,读个中专,找份稳定的工作,对邓坚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他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开辟新的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老师的一番话,令邓坚醍醐灌顶,怀着“不断突破自我”的信条踏上了三年的高中学习之旅。1999年,邓坚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用事实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走出达州,走出四川,去更远的地方、更大的城市看看,我的梦想变成现实了。”
大学期间,邓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立志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奋发拼搏。本科毕业后,他以突出的学业成绩和优异的综合能力被母校免试推荐硕博连读,师从曹学武教授。曹教授作为核能界权威专家,在核能领域特别是严重事故和概率安全分析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见解。在与导师的不断学习与沟通中,邓坚认识到核安全之于核工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正式开启了核安全研究之路。研究生期间,邓坚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磨砺自强、不断精进。在导师的指导和自身努力下,他不仅建立起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更是培养了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008年,邓坚博士毕业,作为同届中的佼佼者,他毅然放弃上海的优越环境,选择支援相对偏远落后的西部,加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动力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国家高新技术领域和先进能源开发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邓坚心中,核动力院的地缘优势和薪资待遇虽然相比上海有明显差距,但这里是实现报国之志和自身价值的最好舞台。
言必行,行必果。加入核动力院至今,邓坚始终坚守一线,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核安全研究,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强核报国的梦想。十六年深耕细作,他也收获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核集团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任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十项。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人才计划之一,有“院士摇篮”的美誉。对于自己获得的荣誉,邓坚始终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他常说:“作为核工业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核动力院这个大平台以及同事们的帮助是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坚守初心志不渝,风华岁月正青春,守正创新求进取,强核报国担重任,邓坚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未来也将更加努力,在新时代的核能创新设计蓝图上绘出新的篇章!
虽然工作繁忙,但是逢年过节,邓坚总会回趟老家,看看亲朋,拜拜师长。“听说莲花湖现在打造得很漂亮,下次回来一定去看一看、遛一遛。”离家25年,邓坚梦中最多的还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时常,他梦见幼时的自己在稻田里笨拙地忙碌着,父母笑吟吟地注视着他,而他们还是那样的年轻……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 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