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悲天悯人岳武穆 版次:06  作者:  2024年03月08日

□徐冬

都说“慈不掌兵”,但岳飞是个异数,他不仅是百战名将,也有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

去年,凭借以一惊一乍的煽情,激发观众稀里糊涂的共鸣这一惯用手法,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大获全胜,赚得盆满钵满。当年的《英雄》,贩卖的是始皇嬴政并吞天下的豪迈情怀;今天的《满江红》,则兜售的是武穆岳飞精忠报国的碧血丹心。从死了千年的人身上“大赚特赚”,老谋子确实不简单啊,可以说,他深谙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对于岳飞身上“忠义”价值的挖掘和阐释,不仅一部《满江红》,举凡评书戏剧、电影电视等多如牛毛,“前人之述备矣”,这里就不再啰嗦了。细读史册,我们发现,忠义也好,善战也好,清廉也好,都还只是岳飞的一个个侧面,从当代价值看,更为弥足珍贵的是,这位血雨腥风中淬炼出来的一代名将,却有一颗大慈大爱之心。

古时,文人喜欢舞文弄墨,武人则热衷舞刀弄枪。舞文弄墨,如果舞弄得好,得一佳作而千古传诵,自然是美事;即便舞弄得不好,制造了一些文字垃圾,也顶多引起人们审美上的不适,干呕两下也就完事了,流不了血,也死不了人。舞刀弄枪可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介匹夫身怀利刃尚且杀心顿起,掌握成千上万虎狼之师、以斩首杀戮为职业的武将一声冷哼甚至仅凭一个冷漠的眼神,就可能造成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的骇人场景。杀俘、屠城之类的反人类罪,古代的白起、项羽、曹操、铁木真、张献忠犯过,近代的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也犯过。煌煌二十六史,杀伐果断、能征惯战的武人俯拾皆是,但像岳飞这样有天理良知、不嗜血成性的将领则寥若晨星。

1133年,虔州(今江西赣州)发生民变,岳飞奉命平叛,控制住局势后,宋高宗赵构发来密旨,要求——屠城!赵构为何对虔州百姓恨之入骨,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众所周知,靖康之变时,宋朝的近支皇族几乎被“一锅端”,只留下两个漏网之鱼,一个是赵构,另一个是后来的孟太后。孟太后是宋哲宗的皇后,也就是赵构的伯母。后来赵构登基,孟太后予以支持,并送来传国玉玺,这是对赵构继位合法性的有力“加持”。对这位雪中送炭的伯母,赵构也一直像亲娘一样孝敬。金军南侵,孟太后一度流落在虔州避难,身边的护卫四处劫掠,激发当地民变,一时剑拔弩张,把老太太吓得不轻。后来,孟太后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皇帝侄儿,赵构由此记住了“虔州”两字。这次虔州又发生了民变,自然要老账新账一起算,只有把它从地图上抹掉,方能解自己的心头之恨。以温情脉脉的孝道为幌子,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赵构之为人,真是既歹毒又虚伪。

幸好,虔州百姓遇到的是岳飞。接令后,岳飞大惊,认为株连众多无辜之民是没有道理的,拒不执行,并上书赵构“请诛首恶,而赦胁从”。对此,赵构恶狠狠地批复:不许!龙颜震怒,但忠愤激烈的岳飞并没有“认怂”,而是再次上书,赵构又置之不理。皇帝不高兴,事情很严重,事情进展到这里,如果换作一般人,肯定要打退堂鼓了,但岳飞深知,自己一旦放弃,丢掉的将是数万条鲜活生命,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于是,岳飞持续上书,坚持己见,对此,赵构内心固然极度不爽,但考虑到当时内忧外患,还需要岳飞这把最锋利的“战刀”为自己卖命,最终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岳飞忠于自己的君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名有情怀、有抱负、有底线的将领,他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分量,在他看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之上,还有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事后,虔州百姓对岳飞感恩戴德,家中挂其画像以作留念。后来,赵构、秦桧炮制冤案,岳飞遇害,每逢他的忌日,虔州百姓则为他布施钱、饭给寺庙,请和尚为其超度。可见,真正的英雄,不仅在史册里,更在人心里。

在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半兽人时代,底层民众就像路边的野草,可以被任意刈割,也像一只只沉默的“两脚羊”,可以被任意屠宰。“接手书,知九江克复……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这里摘录的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几句话,由此不难看出,那位满嘴仁义道德、被誉为“传统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货色。从仁心爱物的情怀而言,文正曾国藩岂能望武穆岳鹏举之项背!尽忠报国的岳飞值得我们钦佩,能征善战的岳飞值得我们钦佩,清廉自律的岳飞值得我们钦佩,但就当代价值而言,悲天悯人的岳飞,则更值得我们钦佩。壮哉武穆,仁哉武穆,伟哉武穆!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