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研究巴文化要厘清三个关系 版次:08  作者:  2024年04月12日

□戴连渠

达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二千三百多年的建制史,其位置独特,巴地各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研究好巴文化,要厘清三个关系。

一是厘清历史上的巴賨关系。旧石器时期,达州境内便有人类活动。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域,商属雍州域。《通考》载:“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谓巴、賨、彭、濮之人。”《华阳国志》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太平寰宇记》载:“故賨国城在流江东北七十四里,古賨国都也(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西周属雍州地,《华阳国志》又言:“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春秋战国属巴国地。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推行郡县制,于公元前314年在故賨国地置宕渠道,隶巴郡。宕渠道境域相当于今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和城口县、垫江(今合川)、蓬安、营山县全境及旺苍、苍溪县东境。

从考古学看,板楯蛮(賨人)先民的分布地域与廪君蛮先民的分布地域十分接近。板楯蛮(賨人)先民分布在川东北嘉陵江上游和渠江流域,北至汉中,廪君蛮发源于鄂西北竹山,他们都居住在称为巴的界域内。

从姓氏与图腾信仰看,古代巴人有五大姓,古賨有七大姓。古代巴人崇拜白虎,板楯蛮(賨人)崇拜蛇而射杀白虎。因此,研究巴,绝不能忽略重要的賨。

二是厘清社会进程中民族大融合关系。巴文化区的地域范围,大致北起汉中,南达黔中,西起川中,东至鄂西。这些地域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大量使用巴蜀符号,多刻铸于青铜器和印章上;崇尚巫鬼文化;乐舞发达,能歌善舞,青铜乐器以錞于为重,歌舞以巴渝舞、竹枝歌为重;崇敬女神;等等。这源于族群的融合。

巴人起自三峡的巫巴山地,大巴山得名是因巴人进入这一带山区后才获得。巴人的一部分,穿越山中谷道,来到大巴山南麓,这样整个大巴山皆成了巴人分布的地方,建立巴国,于是始有巴山、巴岭山、大巴山之称呼,他们的图腾是虎。而这一带的土著板楯蛮,图腾是蛇,成了巴国境之内部民。两支族群互相交流、融合的速度大为加快,使得彼此的差别逐步缩小和泯灭。在图腾崇拜上,相互承认,共同使用,铜兵器上展示的图腾符号经常是虎与龙(蛇)同出一器。城坝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就有这一现象。

每逢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关头,为维护国家统一,巴人賨人都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勇当先锋。助武伐纣、助秦射虎、助刘兴汉、护国靖邦、抗蒙保宋、出川抗日、抗美援朝等,都充分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

正如蒙默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历史上巴蜀往往成为古代王朝追求统一的“王业之基”。中国历史上较大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与巴蜀之地有着密切关系。尽管賨人、巴人的名称湮没于历史之中,但巴文化在与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红色文化的互动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坚定“一元”。中华文化整体的丰富性,体现在地域性文化中,也体现于巴文化中。

三是厘清新时代巴风賨韵传承关系。巴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具有内涵深刻的价值理念,即“忠、勇、信、义”。而渠县有着“渠汇百川、崇文尚义、睿智坚韧、奋勇争先”的賨人精神。

巴賨儿女守护中华民族命脉、文脉、气脉,已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宝贵历史传统,从古至今无不如此,在历史变革关头,一直辉烁中华。在历史进程中,总是冲锋在前。从治水、伐纣到近现代戊戌变法、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不断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而搏击。

巴人、賨人天性劲勇,举世闻名。巴人在历史上战功赫赫,得到周武王、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的极高评价和赞誉,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评“巴有将蜀有相”。大汉名臣冯焕和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贺、大鸿胪庞雄、桂阳太守李温、三国大将王平、大成国皇帝李雄、抗蒙英雄蒲择之、胡载荣和明末抗清英雄李长祥、镇台副将王万邦及王维舟、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等红军将领等无不建功立业,有补于世。

常璩说巴人“学兼三才……才藻清妙”。汉代,生于蓬安县(汉属宕渠)的司马相如身兼“巴蜀文雅”于一身。与“三苏”齐名的宋代经学大师黎錞,大明户部、吏部尚书卫承芳,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禅宗大师破山和尚,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外交达人杨宜治,平民诗人李冰如,诗人梁上泉,宕渠四子杨牧、李学明、周啸天、贺享雍等巴山作家群、宕渠作家群文脉流传。

巴渝舞、竹枝歌登上大雅之堂,三汇彩亭会、刘氏竹编、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竹竹唢呐、渠县耍锣鼓、渠县咂酒、土家余门拳、石桥烧火龙、安仁板凳龙、翻山铰子、开江拗棒、灯影牛肉等进入省级非遗。

賨人打仗号为“神兵”,却崇尚性情孝悌、真诚坦荡;天性淡泊名利算计,却重德实成就。巴賨文雅与巴賨劲勇相辅相成。遗风常在,流韵永存,这也是当代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气质形象。

(作者系渠县宕渠文学院副院长)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