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汪曾祺的厚爱与宽仁 ——读汪曾祺散文集《草木春秋》 版次:06  作者:  2024年04月19日

爱风雨云雾,爱霓虹露珠;爱繁花大树,爱野藤灌木;爱大海小溪,爱沙漠水渠;爱古籍老宅,爱书画戏曲;爱风味美食,爱野菜根须;爱天地万物滋生的一切有生存发展权利的生物,爱命运之神驱遣下的所有经历过的或悲或喜的故事……有这种爱的人,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地球村民。而能够把这种爱形诸平易又优美的文字,在别人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幼苗,催生爱的蓓蕾,让这种爱得以绵绵传递、源远流长的人,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的作家了。

汪曾祺,就是这样的作家。

一本《草木春秋》,至少给我们呈现了如下内容:丰富美丽又各具特色的山川风物。

汪曾祺出生于江南水乡,对自己家乡江苏高邮一带的花鸟虫鱼、景致风俗、食物掌故,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在《花园》《草木春秋》《故乡的食物》等篇章中,写到了多种植物、动物和食物,其中《端午的鸭蛋》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味,入选中学教科书。后来,他将自己求学、旅居、求职、游历的所见、所闻、所品,也以优雅的姿态搬到了文中。《昆明的雨》《天山行色》《菏泽游记》《泰山片石》等一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山川风物的丰富与美丽。

多姿多彩又富有中国韵味的人文景象。《国子监》《胡同文化》《观音寺》《看画》……读这类文章,最能了解这个生性散淡、不为功利而读书,却又天资聪慧、涉猎甚广的“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传统文化功底。在他看似轻松散漫的文字中,读者可以获取国子监、旧北京胡同、观音寺、午门的结构、沿袭、特点等远比说明书生动形象得多的内容,以及这些散发出浓浓古旧味儿的地方那流泄千年、贯通古今的轶闻趣事。

亲切真挚与五味杂陈的旧交故事。《又读〈边城〉》《老舍先生》《金岳霖先生》,写他的老师、同事、至交;《跑警报》《随遇而安》写人生不可再有的独特经历。在看似平淡而平静的语言中,寄寓了作者真挚的情意与对世事人生的深沉思考。

个性独具又饶有情趣的创作体验与文学回忆。《自得其乐》《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谈风格》等文,写到自己多方面的学习与创作经历。他的这些文章随手拈来,看似是一个漫不经心的老头儿在跟读者扯闲白,实则是将自己多年的学习经历、创作体验,以及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写作技法的思考融汇其间。读起来轻松愉悦,不时会跟着他文字描绘出的琼枝玉叶,发出会心的微笑。

读过这些文章,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人:

热爱生活,爱好广泛。能做会吃,爱游善品,能写会演。在生活类的文章中,他写得最多的是各地的风味小吃,各种吃食的做法、吃法和独特味道,一个萝卜,就可以写上几大篇,让人看得馋涎欲滴。放在今天,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领着人四处猎美食,边吃还边悠悠地讲上一大段这东西的渊源、与之相关的文化轶事之类话题的大吃货。他会给别人化妆,也能自己上台演戏。在创作上,他就是一个杂家,诗、书、画、剧本、小说、散文,无所不涉,并且还不是那种在某个领域挖上一年半载也不见一滴水,或者即使见到,也只是浑浊而苦涩的几滴水的拙劣打井人,而是一挖下去就有井水汩汩而出甚而呈喷涌之势、甘甜宜人的掘井大师。

崇尚自然,饶有情趣。汪曾祺自述是“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实则他就是那种对什么都有兴趣,不会为一般人所认同的终南捷径与功利目的而苦苦追索,却又能于有意无意间得到一般人苦求而不得的收获,以及庸常人不能理解的快乐的逍遥智者。读《草木春秋》,会不时为他对自然的崇尚与挚爱而深深感动,并对他笔下所有的生灵有了更多的怜爱与珍惜。

生性淡泊,态度达观。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与人无争,性情通达”,这在那篇《随遇而安》中,得到了最全面真实的体现。一生中,凡是艰辛的事、难过的坎儿,他都是笑呵呵地面对,不让它们成为人生之旅、创作之路和灵魂通道的梗阻。

珍爱生命,享受天赐。老先生一辈子宁静做人淡泊处世,用作品传达对世事的理解和宽仁豁达的人生态度:生命弥足珍贵,要珍惜自然所赐,安享多味生活,希望童心常绿、生命长青。在1997年2月20日所作的《旅食与文化》题记最末一段,他发出如此感慨:“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然而,相隔不到3个月,他就离开了这个自己无限热爱、无比眷恋的尘世。可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爱,却永存世间,并感染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他通过自己的文字,活在天地云雾间,活在鸟木花草中,活在虫鱼人海里。

汪曾祺的作品,读起来最是轻松惬意。这老头儿从来不故作精深,从来不骗人唬人,即便表现个人痛苦遭际的文章,也都是那样从容、舒缓、淡定。他师从沈从文,推崇归有光,对二者作品的反复学习和揣摩,加上其独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逐渐练就了这样的本领:将美好愿望、理想境界化作自然和谐的环境描绘与率真朴质的人物刻画,将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宽仁,化作谦逊为文的态度和朴实平易的语言。这让我想起一句很经典的话来:“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能够弱化痛苦。”而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就在于能够将丰富绮丽的意象和炽烈深沉的情感,化成轻淡的语言和家常的述说,然而这又是有着独特魅力的语言。有评论家曾说:“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飘逸着草木清香、散发出生命张力的韵味。

归有光因为“无意为文”,只为存下生命中那些值得记取的片断,写下了《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文章,让汪曾祺很是赞赏,并一再提及,说自己的作品里“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他自述“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一本《草木春秋》,正是他对这种生命体悟和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当代人的生活,不匮乏物质享受,不稀罕旅游休闲,不缺少获取精神养料的机会。可就是越享受越觉得索然无味,越游历越抱怨景观与人心都不如预期,越读书越看新闻越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担忧与戒备……我们太需要汪曾祺笔下那平实简单又饶有趣味的山川风物和世俗生活了,太需要汪曾祺这样给我们提供此类精神养料的作家了。

一本《草木春秋》读完,放下书本,感觉汪曾祺这可爱的老头儿非但没有与自己渐行渐远,反倒越走越近。他就是一位邻家大叔,一直在自己身边。捧读这本书,就是在跟这位丰富又简单、深刻又平易、睿智又顽皮的老小孩儿对话,不时可以听到他话语间的机智风趣与陶然自乐,甚至可以听到他发出的轻轻的、会意的、狡黠的笑声。如果在繁乱倦怠之余,可以每天跟这样的人说上几句话,享受片刻这样的安宁和闲适,肯定是特别温暖幸福的事儿。而这样的事儿,我们都很容易做到。

不是吗?

□张春燕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