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罗通健的“蔬菜产业发展梦” 版次:05  作者:  2024年05月10日

◀通健家庭农场全貌。

◀罗通健在查看通过漂浮育苗的辣椒苗长势。

黄瓜青翠欲滴,西红柿青红相间,茄子花开正旺……4月19日,记者来到了位于达川区大堰镇的通健家庭农场,眼前数百亩蔬菜大棚里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随处可见的现代化农业设施更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健娃子!”随同记者一路、一直关注着农场发展的大堰镇退休干部唐自勇扯开喉咙吼了一声。一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中年汉子从水培育苗大棚里钻了出来,“来了,来了,我正在查看辣椒苗的长势。”

“我老家是达川区米城的,每次回老家都会路过你的蔬菜基地。特别是从卢岗咀上面俯瞰大堰场镇,你这蔬菜大棚格外显眼。这十多年来,我目睹了你的蔬菜基地规模从小到大,健娃子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响了!”听到记者老家就是和大堰镇紧邻的米城乡,不善言谈的罗通健嘿嘿一笑,瞬间少了几分拘谨。他一边陪着记者在基地里转悠,一边讲述起他这些年走过的艰辛创业路和矢志不渝的“蔬菜产业发展梦”……

不言放弃,绝处逢生

罗通健的老家在达川区河市镇昌红村,这里历来都是达城时鲜蔬菜供应的重要种植区。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昌红村人,他耳濡目染祖父辈在菜园地的辛勤劳作,也打小烙上蔬菜种植的印记。

1996年,初中毕业、刚满17岁的罗通健随着外出务工的浪潮来到了浙江。从建筑工地到模具加工厂,罗通健饱尝了漂泊之苦。务工期间,勤学善思的罗通健在充实打工知识的同时,也涉猎一些蔬菜种植方面的书籍,其他工友说,健娃子,你看那么多书做啥子哦。他笑笑说:“我老家就是种蔬菜的,学点先进技术,以后回到老家,这些知识会派上用场的。”两年后,身为独子的他,怀揣对父母的想念和对蔬菜种植发自内心的热爱,拒绝了模具加工厂老板的加薪挽留,带着在外相识相恋的女友,选择回乡继承“父业”,回到“梦想”最开始的地方。

回到昌红村,罗通健便一头钻进了菜地里,将书中看到的一些知识运用到蔬菜种植中。“年轻人,这个年头你随便出去做个啥子也比种菜强嘛!”面对乡亲的打趣调侃,罗通健曾经也有过动摇,跟随亲戚到了成都一农贸市场学着做生意。结果他待了不到一个月又跑了回来,“那些做生意的太喜欢耍滑头了,还是种菜心里要踏实得多!”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定期不定期到昌红村给菜农讲授蔬菜种植技术,常常在课堂上互动的罗通健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年轻人有一股钻研劲!在将来蔬菜产业发展中一定会大展拳脚的。”

“外地蔬菜种植很多用的大棚,我们这里基本上都种露天菜地,受气候影响非常大,稍不注意,一季收成就泡汤喽。如果能有一大块地让我建立一个蔬菜大棚该多好!”罗通健最初的“大棚梦”实现起来很不容易,因为同村的乡亲都靠自己那几亩菜地“淘金”,谁也不愿意将菜地拿来进行调换流转。

时机终于来了,2006年4月5日,罗通健一直将这个日子铭记于心。从这一天起,罗通健就和大堰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前市财政局在大堰镇搞了一个蔬菜基地,但一直未见起色。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就叫我过来给他们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看到他们缺乏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指导起来太费劲了,于是,我想自己承包过来,正好可以圆我的蔬菜大棚梦。”2006年4月5日,罗通健和另外三位股东一起进场,共同投资了11万元。由于当时蔬菜基地的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不足,种了蔬菜后,灌溉跟不上,五个月后,种的当季蔬菜惨淡收场,其中两位股东当即便泄了气,“不该冲动,看来这玩意很难赚到钱,算了,不如早日收手!”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罗通健将老家的淘沙船卖掉,退还了几位股东的资金,自己全资经营起该基地,父母和妻子也全部从昌红村搬到了基地,与他一起共同发展蔬菜产业。

为了节省开支,种的蔬菜出来后,罗通健自己用三轮车拉着一车菜赶到通川区肖公庙的蔬菜批发市场卖,饿了就啃几口馒头。过春节的时候,罗通健拿了1000多元让父母去买新衣服,结果父母又悄悄把钱放回他的抽屉。罗通健说起当初创业的困窘时,辛酸中又带着几分庆幸。“那一年,我到重庆去购买茄子苗,因为当年茄子的市场价非常低,育苗的业主只求着尽快把苗圃腾出来,相当于连卖带送,让我以很低的价格就买回了一大车茄苗。没想到2007年,茄子的价格猛涨,仅茄子这一项,我就收入了10多万元,总算让我濒临崩溃的资金链又延缓过来。”

“后来又遇到了各种困境,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家人的全心帮扶和大堰镇党委政府、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我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回想起这些年的起起落落,罗通健没有细说,只是摊开一双满是茧疤的双手给记者看:“个中滋味,唯有自知。不管咋说,总算熬过来了!”

技术创新,引领蔬菜种植潮头

“蔬菜种植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做大做强!”在深耕蔬菜行业的十多年里,罗通健一次次从跌倒中爬起来,不断学习、探索新型种植管理技术,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针对达州市每年2—4月和9—11月是蔬菜供应淡季的现状,2010年,罗通健大胆创新,总结了一套春提前、秋延后生产技术。2011年秋延后蔬菜的首次成功,创造了每亩单季收入均超过6000元的新记录。2012年他种植的西红柿亩产过万斤,收入高达1万余元;同时率先对黄瓜、番茄、茄子、苦瓜等蔬菜,实行双断根和套管嫁接育苗技术,促进蔬菜增产提质和有效解决了土传病害难题;成功引进漂盘育苗技术,解决了夏季蔬菜育苗成活率低的难题;创新设计并建造了漂板营养液栽培床,实现了鱼菜共生栽培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他如今已熟练掌握了30多种常见蔬菜的关键种植技术。

“与普通土培相比,水培种植育苗,大大缩短了蔬菜生长周期,能够率先抢占市场,卖出高价,同时也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成本……”罗通健学习的步伐从未止步,他的脚印走遍了各地,学习技术、开拓视野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他要走蔬菜种植专业化道路的决心。

罗通健流转大堰乡卢岗村、双井村、王家坝村土地232亩,2014年5月创建成立达州市达川区通健家庭农场,不断在标准化、规模化、无害化方面狠下功夫,现已投资1000万元建立蔬菜核心种植基地800亩,建立玻璃温室2000平方米、水培育苗基地3000平方米、连栋大棚60亩、100吨冷藏保鲜库1个;带动农户500户建立单栋竹架、钢架大棚150多亩,发展设施和露地蔬菜种植3500多亩;年产黄瓜、苦瓜、莲花白、西兰花、青椒、番茄等大棚和露地绿色蔬菜2000吨。

近几年,蔬菜滞销的事件层出不穷。单一品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是一个主因,菜农盲目跟风被“诟病”。如何在瞬息变化的农产品市场中“乘风破浪”?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罗通健着力构建集蔬菜品种繁育与引进、育苗与栽培等先进技术运用、蔬菜产品初加工、冷藏保鲜、平台公司+基地营销为一体的链式产业体系;加强与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省农科院、绵阳市农科院、达州市农科院等合作,致力于科技创新研发,拥有玻璃温室、水培育苗温室、有机肥生产线、大中型农业机械等先进设备与工艺,绝大部分处于全市领先地位;致力于蔬菜绿色有机生产,规模化、基地化、品系化和安全化格局初步构成,为满足达州市主城区市民对蔬菜多样化、特需化、多元化、高档化需求,为擦亮“川东菜园子”金字招牌和建好成渝两地高品质蔬菜供给基地贡献智力和产能展示。

做一粒温暖有爱的种子

罗通健把大堰镇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也把基地附近的乡亲当成了亲人。“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农忙时节,他都深入大堰乡卢岗村、双井村、王家坝村蔬菜种植业主的菜园地,无私、热心地传授蔬菜关键种植技术,致使当地蔬菜种植业主日渐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铁山村19组蔬菜种植大户杨小军,原本是露天种植,罗通健指导他建设大棚,由原来露天种植变成设施种植,不但降低自然风险,而且还能提早上市增加收益;铁山村9组刘中珍,平时在通健家庭农场务工,学会了一些蔬菜种植技术后,自己一边务工一边利用空闲时间种植蔬菜到大堰场镇销售,农场为其免费提供种苗……周边农户除了土地租金保底收入外,还可以凭借在蔬菜基地打工获得不少于1.5万元的年收入。同时,罗通健先后捐款数万元,助济家乡蔬菜大棚建设、扶贫济困、抗洪救灾、修建道路等。

罗通健的爱心之举和用技术引领蔬菜种植业主共同富裕赢得了乡亲的点赞,诸多荣誉接踵而至:2010年被达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表彰为“达州市百名科技致富明星”、2017年被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四川省优秀农民工”称号和被共青团达州市委、达州市农业局评为“首届达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2023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四川省第二批农村致富带头人。通健家庭农场2015年荣获首批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和达州市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称号……

“达石快速”为梦想插上翅膀

蔬菜基地一个小坝子里的宣传栏上,“老家达县·宜美达川”的红色大字看上去格外引人注目。罗通健指着不远处对着记者说,“你看,那边就是达石快速的一个出口,离蔬菜基地近得很!”他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和欣喜。

正在建设中的达石快速通道,既是一条达川区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承载着沿线45万人民群众多年期盼的民心路,又是一条达州主城区向西经巴中、广元由国道出川的大通道,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联农带农的振兴之路,还是一条达川区高位打造铁山产业新区,加速推动产业西进、产业重塑,积极培育支撑达川未来发展新的腾飞之路。“达石快速修通后,蔬菜的运输将更加便捷。我准备把离快速通道出口不远的这部分蔬菜种植基地逐步转化为采摘基地。”罗通健的脑子里已经在对家庭农场进行新的布局,“基地里栽种一些葡萄、水果番茄、西瓜。到时,让城里那些喜欢生态健康水果的市民可以前来体验采摘乐趣!今后,在‘互联网+’的大格局下,我还要让基地持续增加科技含量,让蔬菜种植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化发展。”

这位敢拼敢闯的“70后”农场主,一次次失败,让他体会到成功来之不易;一次次成功,也让他感受到“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他不仅在艰辛创业、开拓创新之路上追逐着蔬菜产业发展梦,还在发展蔬菜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梦。如今,他的“蔬菜产业发展梦”正变成“蔬菜新质生产力的展示梦”,期求通健家庭农场的蔬菜产业发展不仅让消费者饱口福、眼福,更让他们身心愉悦地体验四季变换的自然生态景观。

“来,我们加个微信。以后达石快速通车后,我第一个到你的农场来采摘水果和蔬菜!”临别之际,记者和罗通健加上微信,看到他的微信昵称是“探长”,不禁莞尔一笑,“哟,‘探长’,名副其实哈,你这十多年的蔬菜种植经历不就是一段探索成长史么!”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郝良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