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英
谷雨时节,山川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众多游客在开州区三汇口杨柳关红军战役遗址前走走停停,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精神洗礼。
姜永新把一位走路吃力的老人扶进休闲凉亭。走上练兵场,顺手捡起散落在地上的纸屑,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
“你……你有点面熟,蛮像我认得到的一个人。”路过的老者打量着姜永新说。
“王叔!”姜永新对曾经的邻居热情地喊一声。
对方一脸喜色:“啊,还真是你呀,那年张八字算你打不过腊月。十多年了,你还活得好好的。看来算八字是个假场合。”
“我那年是差点儿要喂黄蚂蚁的……我能活到现在,是沾了党和政策的光,是遇到了好干部!”姜永新感叹不已。
一
姜永新年过半百,身材特干瘦,缘于十二年前的那场大病。
“空洞性肺结核,在广州医了半年,钱花光了,病不见起色。”姜永新忆起往事,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眼前浮现出一幕幕。
姜永新初中毕业到广东打工,娶了外地媳妇,一年后有了儿子。父亲早年离世,两口子外出挣钱,母亲帮他们带孩子,兼做包产田地。
五年时间,姜永新把房子迁建到离集市不远的乡村公路边,那是一栋造型别致的楼房坯子。他打算再挣了钱就回来搞装修,哪知病来如山倒,他的命运由此改变。
2013年,媳妇提出离婚,丢下他和九岁的儿子小姜走了。
姜永新找老中医看病,抓三副中药,只需二十块钱,他怕钱不够,只抓两副。打开钱包,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好好治病,我加油读书,长大了挣的钱都给你。
姜永新看着皱巴巴的几张零钞和留言条,身体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他决定借钱也要把病治好。
这时,村干部老秦入户走访,得知姜永新的境况,当即掏出二百元让他先看病,姜永新感动得落泪。
老秦把他的事向村委会反映,开了证明,带他到乡民政办领到一笔大病救助款。
半个月后,村委会召开集体大会,社员吵翻天,个个想吃低保。
老秦举起喇叭:“乡亲们,咱们这个低保名额有限,只是暂时帮帮那些无劳动能力、得了癌症和重症病人,你们要理解。”
所幸的是,姜永新本人被纳入了低保。
有了低保,药费报销了每月还得要两千元费用,每半年要去重庆的大医院复查。这对姜永新来说,依然是一笔沉甸甸的开销。
“该节约的要节约!”老秦跟亲友拉关系,每次姜永新去重庆复查,都是他帮忙找去重庆的免费顺风车。
按老秦的话说,姜永新这病是饿痨病,顿顿吃猪脚都不喊腻。
领到了低保金,姜永新的心里稍稍安定,他把省下的钱买最便宜的板板肥肉,天天吃、顿顿吃,一顿不吃心发慌。
二
姜永新的病情总算得到控制,离完全康复还有一段时间。
此时,三汇口乡正在打造千亩果园基地,发展翠冠梨、晚熟金翠李,众多村民到基地打工,栽树、除草、挖沟……
白杨村、小江村、咸乐村、杨关村种植基地,都有姜永新的影子。
“活儿轻松,挣点零用钱。”姜永新不听老母亲的劝告,只要有活儿,他都抢着干。
老秦发出警告:“身体还没康复,莫急着挣钱。”
零零星星打工,姜永新结了四千多块钱工资,他打算买了药,多的钱存起来,把幺舅屋里的欠账还了。
然而,不出老秦所料,姜永新在干活回家的路上病情复发,被紧急送到乡卫生院。
老秦没责备他,还把来村了解情况的张干部带到病房看他。
姜永新记得有个医生说过,这病一旦复发,可能再也治不好了。他怕花了钱,人还活不成,犟着出院回家了。
小姜抓药、熬药,抽空做暑假作业,想办法开解病中的父亲。
姜永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无故对母亲和儿子发脾气,打翻药碗。他在等死。
老母亲以泪洗面。老秦无计可施,打电话请来张干部。
张干部走进卧室打量:一脸病态的姜永新躺在床上,大热天盖棉被。窗户没装玻璃,用旧被单挡住斜射进来的太阳光。
看到张干部,姜永新淡淡喊一声,算是打招呼。
张干部微笑回应,把小姜拉到窗下问道:“学习成绩啷个样?”
小姜嗫嚅着说:“还可以。”
老母亲强颜欢笑:“我孙儿的学业,从没要人操过心。”
老秦鼓励小姜:“加油,争取考上重点高中!”
小姜望一眼躺在床上的父亲,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低头拭泪。
姜永新看到儿子哭,鼻头一酸,蒙着被子伤心抽泣。
张干部趁热打铁:“姜大哥,你不想看到小姜上大学?”
姜永新摇头,声音哽咽:“这病医不好了,我不想再给娃儿添账。”
张干部向老秦连连眨眼,两人不由分说,把姜永新从床上拽起来,扶到车上。张干部载着他去城里的大医院,让一个老中医给他看病。
坐堂老中医为姜永新把脉,开了中药和中成药,压根没提病重、治不了之类的话,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三
张干部要到党校开会不能当天返回,便把姜永新送到车站,掏钱为他付车费。
姜永新说啥也不同意,张干部坚持要给。
中巴车卖票员见全车人都穿短袖,只有姜永新穿棉袄,果断收了张干部的钱。
姜永新眼里满是感激,连声向张干部道谢。
张干部走了。姜永新坐在座位上,望着那一袋袋中药,仿佛看到了希望。
中巴车出站,往回乡的路上驶去。
前排一中年男子喊道:“兄弟,大热天穿棉衣,你得的啥病?”
“打摆子的病,不好整哪。”姜永新无奈地说。
“看你气色,问题不大。只要你各人想活,老天爷都拿你没办法。”中年男人说。
“帮你给车费那人是乡干部咧,他老家离我家不远。”一个胖男人说。
“你遇上好干部了。”
“恁个年轻当干部,是不是后头有背景哦?”
姜永新面带微笑,听着大伙儿议论,心里有些忐忑。
老母亲听说张干部帮儿子付车费,拍着姜永新的肩说:“这份恩情要记到,早点把病治好,少给村里添麻烦。”
时间到了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姜永新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令姜永新意想不到的是,张干部是村里的扶贫“第一书记”,成了他的帮扶人。
姜永新和家人穿上爱心人士送的新棉衣,领到了崭新的棉被,还领到了乡政府免费发放的30只鸡苗;上初中的小姜享受了精准扶贫资助政策……
四
张干部来家里了解情况,姜永新和母亲特别客气,只字不提自己的困难。
没过几天,一个师傅来到姜永新家拿出卷尺量窗子,他当时不以为意。直到师傅拉着窗玻璃来安装,他才知道是张干部请来的。
姜永新和母亲认为这份情太重了,要求师傅留下联系方式,等家里经济宽裕了还钱。
师傅的一句话令他终身难忘:“我也是受益人。等你有能力了,也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张干部自掏腰包为姜永新家买了近千尾鱼苗放入鱼塘;年前,专门来帮他家清理屋后檐沟;土鸡养大了,张干部帮忙销售;鱼养肥了,张干部帮着卖出好价钱。
2018年,是姜永新最开心的一年。三汇口乡接连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他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爸,我考上重点高中了。”小姜递上录取通知书,姜永新紧紧拥抱了儿子。
张干部和老秦前来道贺,为小姜加油鼓劲。
老母亲激动得语无伦次:“贵人呀!我们的贵人……”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阶段,乡里提供村级公益岗位,姜永新当上了护林员,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早晚巡山,宣传森林防火、捡白色垃圾。
就在这一年,老母亲患心肌梗塞离世,走得很安详。
姜永新常想起母亲说的话:“党和政府帮我们渡过难关,要懂得感恩惜福,把该做的事做好!”
姜永新的身体康复。果园里开现场培训会,他虚心学技术,找乡农技员取经,为晚熟金翠李修枝,为翠冠梨疏果……摇身一变成了技术员,月工资近四千元。
有了稳定收入,达到脱贫标准,他向村委会递交退出低保申请书。
“你是好样的,为全乡贫困户树立了榜样!”张干部在电话里说。
姜永新放下电话自言自语:“张干部太实在了,不像是家里有背景的人!”
老秦一本正经地回答:“是有背景哦,他爷爷是参加抗美援朝的老红军!”
听了老秦的话,姜永新瞬间读懂了张干部的初心。
姜永新每天穿梭在多个果园整形修枝,还完了所有欠账;小姜考上重点大学,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顺利圆了大学梦。
空闲之余,姜永新在杨柳关红色教育基地溜达,沿着红军当年生活过、战斗过的足迹,捡白色垃圾,清理休闲凉亭,清除无名红军墓旁的杂草……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红色文化遗址,传扬杨柳关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