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从《踏着月光的行板》 到《穿过月亮的旅行》 版次:06  作者:  2024年10月11日

□董运生 杨燕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由迟子建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改编而来,今年5月全国上映以来,令不少观众感慨不已。年轻夫妻林秀珊和王锐因各自偶然得来的一天中秋假期,带着给对方惊喜的想法,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不断错过。小夫妻两地分居、20世纪90年代的打工潮、为爱奔赴的行动等元素,使作品年代感与时代感兼具,这样的故事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在将来可能还会不断地继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变得复杂微妙,虽然如此,大多数人对纯真感情的渴盼与守望是相同的。

在迟子建笔下,尽管也有对人性恶和阴暗面的书写,但大体而言,对人性善良和温暖的显扬是她作品的一贯主题。秀珊和王锐来自农村,为了生活到城里打工,生活环境的变化,周遭的功利和冷漠并没有改变他们善良质朴的本色。王锐给生病的女人掏出原本要带给秀珊的橘子,好心提醒邻座乘客注意小偷;秀珊因感激而将毛毯低价出售给同事,火车上拿出原本要送给王锐的口琴,并劝说警察让被捕的重刑犯再吹上一次。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亦可以从他们相识、相恋的回忆中看出其感情的纯真与质朴。王锐喜欢上了秀珊,以吹口琴表明心迹,其间尽管有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上门说亲并以牵走家中耕牛相威胁,王锐依然不为所动,最终与秀珊步入婚姻殿堂。

在电影中,编剧在保留原有情节的基础上,也适当作了改编。故事的发生地由东北调整到了广东,这与20世纪90年代的南下打工潮形成了一定的照应,有利于调动不同观众群体与之相关的回忆。在电影的改编中,为了突出爱情主题,编剧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处理。原著中秀珊和王锐到城里打工,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农村已留不住太多的年轻人。小说对工作环境的恶劣作了不少交代,而电影虽有涉及,但却作了淡化,不如原作那么明显、集中。电影的淡化处理,虽在一定程度上使主题更加集中,但在生活背景的展现上,却有了一定的弱化。

在电影中,绿皮火车、口琴、皮鞋、公用电话亭、玫瑰花等,是重要的叙事装置,它们在还原时代生活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叙事装置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原生叙事装置与改装型叙事装置。原生叙事装置忠实于原作,是小说中的实有之物;改装型叙事装置则是编剧为了剧情及艺术效果呈现,而作出的改变与创造。

以绿皮火车为例,绿皮火车是故事发生年代的重要出行方式,主人公选择乘坐慢速火车,不仅有票价的考虑,其实也与今天日益便捷的高铁在无形中形成对比。这一叙事装置将观众的体验、记忆拉回故事发生的年代,既放缓了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在急于见到爱人却又舍不得花钱乘坐快车的矛盾中,再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爱情的执着。此外,绿皮火车作为故事发生的重要场域,也在芸芸众生相的展示中凸显了男女主人公的善良。玫瑰花是影片中的改装型叙事装置,编剧将原作中的丝巾改为玫瑰花,虽为电影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迎合了部分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形成了裂痕。

电影是一种视觉化的艺术,在《穿过月亮的旅行》中,也还有一些可以探讨商榷之处,如生活的真实与叙事逻辑的完整性。绿皮火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特定年代的生活,但电影中工地及厨房工作场景的呈现,却与20世纪90年代的实际情况有差距,对观众的观影代入感形成了影响。此外,王锐之所以向秀珊单位门卫展示玫瑰花,是表达他对婚姻和爱情的宣示,因为门卫曾在雨中打伞送过秀珊。电影中对相关细节介绍不够,使相关场景的呈现多少显得有些突兀。

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日益便捷,但还是有很多异地恋最终败给了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应该是一种心理感受。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选择日益多元化的当下,秀珊与王锐那纯洁质朴的爱,以及为了爱情的双向奔赴,不一定给我们光,却有可能给我们暖。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