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山水诗行:
峡谷风景有“钱景”
当无人机掠过巴山大峡谷一抹又一抹景色时,文旅融合发展的密码已被逐帧读取。被时光长河雕琢的大象洞,用上亿年的钟乳石,展露大自然的艺术造诣;借山水着墨的桃溪谷,用泉水飞瀑的溪涧,揭示鱼泉洞的奇特玄妙;以云海作诗的罗盘顶,用洒脱随性的晨雾,重构人们对川东风景的想象……
垂直高差达2000米的巴山大峡谷,用峡谷、溶洞、峰丛、瀑布向南达采访团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同时,也以“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非凡风光,频频刷新一行人对季节更迭的认知。凭借其独特的活态褶皱地貌、连绵不绝的峰丛岭脊、古老的巴人民俗文化、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巴山大峡谷景区于2021年5月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据了解,近4年来,景区深耕研学实践,精心设计了地质、运动、自然、文化四类研学主题,针对不同学龄段,深度结合校本课程,研发打造出十余套核心课程产品,先后服务达州本地中小学校100余所,西安、汉中、南充等地的初、高级中学校几十所,接待大小研学团队近20万人,各类研学课程得到师生和家长一致好评。
巴山大峡谷景区综合部品宣主管曾祯介绍,2023年,景区联合阆中古城,打造“状元文化”“古巴蜀文明走廊”,推出跨市研学专线。2024年,两地互送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其中“银发摄影团”“非遗研学营”等定制产品占比超四成。未来,景区还将不断研发和丰富研学内容,以此提升回头客,吸引新客源。
“巴山大峡谷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13.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6.86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丰收。”曾祯说,景区目前有200余家餐饮店、酒店、民宿全年对外开放,最大承载量为1.9万人,之后还将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大巴山文化IP和“一季一品”主题,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
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巴山大峡谷景区深挖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品,从“雄、险、奇、秀、幽”的风景中掘出多维、长效的灿烂“钱景”。这一秦巴秘境的振兴诗作,还在山水交织中奋力续写。
□记者 杨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