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赛歌会。

马渡关唱山歌。
马渡山歌,源远流长,竹枝古韵,深邃空灵,好似清冽甘泉,犹如醇厚美酒,百折千回荡气回肠。巍巍高山,泱泱流水,马渡山歌名震四方。宣汉县马渡关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东民歌之乡”,马渡山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都是唱山歌,马渡关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说要唱歌,其他地方的人还要谦让一下,马渡关的人不一样,是人人争着唱。据镇上干部讲,他们最怕组织民歌演唱,别的地方是怕没人唱,冷场,他们是怕人争着唱,完不了场。他们最后往往是求爹爹告奶奶:好了吧,事情总得有个结束,下次你排头,让你唱个够!这还真遗传了巴人的古风。
马渡山歌与巴人竹枝词一脉相承
巴地多山,山下山上一览无余,而上山下山多要耗时半天。环境所致,这里的人便有了“喊山”,随之也就与山歌结下不解之缘。无论白天黑夜、田间丛林,随时随地都有山歌在回响。夕阳西下,山民扛着锄头,牵着老牛,乘着暮色晚归,一路伴随的还有那山歌小曲。古往今来,这种景象倾倒了多少诗人墨客,竹枝词便风行开来,千年不断。
竹枝词,亦称竹枝歌、竹枝曲、竹歌,起源于古代巴人山歌,因歌舞时用竹枝作道具以及和声有“竹枝”“竹”而得名。这种山歌最初是边唱边舞,伴随着短笛吹奏和击鼓,举行比赛时,看谁唱得多即为胜。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夔州巴渠县(今宣汉县)“是当夷僚之边界。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板歌为乐”。
唐代诗人于鹄《巴女谣》有“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句,晚唐诗人方干《蜀中》有“闲来却伴巴儿醉,豆蔻花边唱竹枝”句,这些都证明竹枝出自巴地。《百丈岩》认为,马渡关就是这种山歌起源的核心区域。此说确切否,留待史家去考证吧。这里仅提供一些蛛丝马迹,供大家参考。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里古属夔州,是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通衢之地,三峡地区到长安必经此地,与夔州治地交流当是十分紧密。刘禹锡是将竹枝词作为诗体的第一人,他任夔州刺史时,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其中一定不乏马渡山歌。刘禹锡有诗句“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马渡关地处巴山南麓腹地,巴山北麓已不属于夔州治下了。由此是不是可以认为,刘禹锡笔下的巴人就是以马渡关为核心区域的巴山南麓人?
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记述了竹枝歌悲苦之声。其一: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其二: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其四: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白居易无限感慨: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般笼罩着江面,白帝城上月亮西斜,又闻竹枝苦怨之歌,那断续哽咽迟缓凝滞的曲调让人太感悲苦,归宿的猿猴和倦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这也难怪,曲苦缘于词苦,原来这蛮儿巴女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白居易任过忠州司马,去过巴地。去没去过通州,无考。他的好友元稹任通州(今达州)司马,他自然关注“通州司马诗”。阆英县治马渡关,离通川(通州治地)仅百里,自然属于通州司马元稹悲苦之歌流传区域。刘禹锡是元稹离开通州后到夔州任上的,在民歌采集中,不可能对夔州府的领地通州,甚或对通州的领地马渡关所流传的竹枝词无所闻听。
马渡山歌至今还保留着竹枝歌“前声断咽后声迟”的原生态唱腔,尤其是孝歌、嫁歌,断续哽咽的唱法催人泪下。领唱、对唱、和唱加上联唱、轮唱,也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和声里没有了“竹枝”“女儿”,而代之以“二嫂”“幺姑”“二姐”“幺妹”“二娃子”之类的衬词。
还有一点从另一侧面,也证明了马渡山歌历史悠久及其在巴人领地的影响和地位。
马渡山歌中有一种五句子歌。它的结构形式独特,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或一段独立成章,或若干段连缀。
比如《姐儿生得一脸麻》:
姐儿生得一脸麻,出门就把粉来搽。叫声姐儿莫搽粉,脸上有麻心不麻,情人眼里麻是花。
五句子山歌流传久远,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其主要流行于巴文化区域与相邻的楚文化区域,巴文化区域则以马渡山歌为代表。
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有艺术魅力,往往是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难也难在第五句上,弄好了锦上添花,弄不好画蛇添足,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这个句式的山歌,文人学士多不采用。有人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化用了五句子山歌,我不信。后来尝试添上一句,还真有些像五句子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一边太阳一边淋,道是无晴却有晴。
不过,大诗人李白却有一首七言五句的诗:“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这大概是李白游巴地学唱巴人歌吧。
千百年来,竹枝词流传更广,马渡山歌却在巴人故里扎下根来。竹枝词的千年古韵在这片土地流淌,李依若的艺术生命从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又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反哺了这里的民歌艺术,使之立于民歌之巅。
历代耕读子弟对马渡山歌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民歌不足奇,各地都有,可是马渡山歌名目繁多,内容丰富,并且大都意蕴深厚,韵味绵长。很多人一接触马渡山歌,便被震撼了,但也一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
通过深入了解,人们发现,马渡山歌,不全是乡民随见而作、随口而歌的,很多是通过耕读人家子弟打磨过的,有的甚至就是他们创作的。这些耕读子弟实际上就是乡村知识分子,所以,山歌的艺术性更强一些。可以说,代代耕读子弟对民歌的润色、创作、传唱功不可没。
一首名为《来生白头》的山歌中唱道:
看见爹妈两个头,会着朋友泪长流。相逢恨不未嫁时,愿许来生到白头。
显然,其中第三句是经读书人修改而成的。
马渡山歌里有很多文学性很强的句子:“西风料峭,冷了冷了”“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纣王无道江山败,周朝龙池乱朝廷”“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登峰四看群山矮,入林仰望不见天”“风声瑟瑟,月影重重”“花了了,雨潇潇”……那必定是出自读书人之手,绝非“下里巴人”随遇而歌。
马渡山歌里有一首《十里坪》很能说明问题。它实际上就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内容凄美,催人泪下,唱完需要半个多钟头。从它的遣词造句来看,显然不是乡民所作:
时光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动人心。日月如梭头上过,白驹过隙脚下行。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提刀定太平。锣是响来鼓是鸣,听我唱个十里坪……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书生马公子偶遇貌若天仙的小姐,一见钟情,夜间潜入小姐宅院,展开浑身解数,死缠烂打。
在公子的强大攻势下,小姐渐渐失去抵抗力,欲拒还迎,最后两情相悦,成其好事。良宵苦短。黎明,二人不得不离别。十里相送,依依不舍。自古红颜多薄命。事后,姑娘终究无法面对世俗,便自缢于路旁一棵树上。正是:双手解下黄丝带,谢天谢地谢府灵。如今哥儿走远了,我也高挂一根绳……
悲歌至此结束,听者无不痛惜、遗憾。
李依若对马渡山歌的发展更是作出了巨大贡献,使马渡山歌发展到一个巅峰时期。他搜集山歌数百首,经他整理修改的就有上百首,比如:《上茶山》《月亮往西斜》《十把扇子》《孟姜女哭长城》《绣荷包》《闹五更》《双探妹》《单身汉》《妹儿歌》《抛绣球》《十杯酒》……这些山歌旋律优美流畅,结构简洁齐整,歌词通俗形象。
情爱是马渡山歌的重要篇章
情爱永远是山歌的主旋律。过去马渡人有句俗话——无山无水不成河,无妾无郎不成歌。
情歌占了马渡山歌很大的比重(没有作过具体统计,估计超过半数),这些情歌都是成年男女唱的。有人说,情歌的真谛是,脸厚的人唱给脸薄的人听,男的唱给女的听,唱着唱着,就成事了,郎有心来妾有意。
有一首《韭菜歌》叙述的情节还真让人脸红心跳:
奴在后院割韭菜(哟喂),突然蹿出小伙来(呀),这是什么怪(哟喂),(咿呀呀登哟,呀呀咿登哟),这是什么怪(哟喂)。
要吃韭菜拿把去(哟喂),要想贪花夜晚来(呀),莫穿响钉鞋(哟喂),(咿呀呀登哟,呀呀咿登哟),莫穿响钉鞋(哟喂)。
不知树儿哪边栽(哟喂),不知门儿哪边开(呀),叫我怎样来(哟喂),(咿呀呀登哟,呀呀咿登哟),叫我怎样来(哟喂)。
……
表亲、远房叔嫂碰到一起,总爱开个玩笑,最好的玩笑是唱山歌。山歌的本质是娱乐,娱乐是人的生活本能。老百姓的生活本就苦寒,他们苦中作乐,调节一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笑声,总不是坏事吧,这也是老百姓的一种智慧。
马渡人生性豁达,不论贫富,都爱唱歌,唱山歌也是缓解劳动压力和生存压力的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文/李雍 图/王成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