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远去的歌谣 版次:06  作者:  2025年04月18日

起源于劳动和生活的民歌民谣,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诗经》就是最早的民歌集。一首民歌就有一个故事,一首民谣就是一段回忆。如今多元的文化,让曾经传播广泛、繁盛空前的民歌民谣逐渐淡去、遗失甚至消亡。

劳动歌谣

劳动歌谣,是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调节呼吸、舒缓身体受到的压力,参与劳动的人们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或呼号最初是简单的、有节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劳动中不断衍化,成为有较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

劳动歌谣大多根据劳动环境和劳动情况即兴编唱,其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领唱部分是唱词的主要部分,旋律上扬,较为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合唱部分往往是衬词或领唱中的歌词,曲调变化少,节奏感强,常常使用同一曲调或同一节奏反复进行。曾经流传的主要劳动号子有石工号子、打夯号子、船工号子、栽秧薅秧歌等。

石工号子。曾经的采石场,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俨然就是一首首生动的歌,包括“祭山号子”“大锤号子”“撬石号子”“抬石号子”等等。比如大锤号子:“今生当石匠啰,吆——喂!山高石硬哟,嘿——咗!”“百斤铁锤举上天啰……嗨——呀!汗水流了一大滩哟……嗨——呀!”采石是一个体力活,在劳动号子的配合下,似乎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打夯号子。夯是砸地基的一种工具,一般一只夯四人至六人。举夯之前,先由一人领唱,领唱快到最后一个音时,众人协唱并举夯,协唱完毕,夯锤落地。接着又开始第二轮举夯。“大家抬起夯呀!”“哟嗬!”“安全是关键呐!”“哟嗬!”“大家使挺劲呀!”“哟嗬!”“盖房娶媳妇呀!”“哟嗬!”“家里添新人呀!”“哟嗬!”“新人要添丁啊!”“哟嗬!”……如此等等,一大堆诙谐幽默的语言脱口而出,使大家精神倍增。

船工号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歌谣,声嘶力竭地呐喊,气壮山河地吼唱,如泣如诉地呼唤,真情实意地宣泄。比如《嘉陵江船工号子》:“嘉陵江上啊,求碗饭哦。身背纤索哦走岸边咯!要问路程哟有多远呐,祖祖辈辈走不完!寒冬腊月睡木板,光着屁股去推船。吃饱又怕肠整断,饿肚拉船打偏偏。爬滩脚杆打闪闪,下滩脚在浪里钻!哟嗬嗬,哟嗬嗬……”船工号子,典型的就是号子工领唱,比如号子《一声号子一身胆》:

领:一声号子,众:嗨!

领:我一身汗,众:嗨!

领:一声号子,众:嗨!

领:我一身胆,众:嗨!

薅秧歌。在传统农耕时代,抢收、抢种这个“双抢”时节是很累人的,常常疲惫不堪。为了消除腰酸背疼和极度疲劳,农民们便找些相互挑逗、特别风趣的话语来自编自唱。栽秧歌词和薅秧歌词很多就地取材、现场取景说唱,风趣幽默,有的还有表现情爱的味道。比如:

大田栽秧行对行,大姐二姐来帮忙,没得好的招待你,青菜萝卜作菜汤。

大田薅秧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扯了多少红根稗,叫了多少小哥哥。

薅了上丘薅下丘,捡个蚌壳往上丢,蚌壳晒得大喳口,小哥晒得汗长流。

……

生活歌谣

生活歌谣,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传唱的歌谣。

哭嫁歌。迎亲的当天晚上,亲友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出嫁前的最后一夜,俗称坐歌堂。哭嫁是一场感情宣泄会,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哭嫁歌曲覆盖面广,词的内容甚为丰富,既有新娘同伴、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恩之情,也有父母、兄嫂告诫新娘要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关系等内容,还有夸女婿的,也有骂媒人的。

哭嫁坐歌堂所唱先由两个姐妹手执银灯,把头顶红帕的新姑娘从闺房中扶到中堂,众姐妹边走边唱,这称为“迎灯”。坐定后,一般先由母亲(奶奶或其他长辈)开场哭嫁,表达对女儿即将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女儿的祝福。

第一次哭,叫“开声”,要在半夜鸡叫前(丑时)哭。由于黎明前万籁俱寂,这哭声更显凄楚,传得悠远。当金鸡啼鸣时,新娘就更加动情地哭诉:“金鸡一声我一声,我比金鸡更伤心……”

“开声”之后是“哭爹娘”: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女空指望,养女没得半点祥。一尺五寸把女养,只说长大孝爹娘;劳心费力成虚晃,枉自爹娘苦一场。

之后,亲朋们轮流随意地唱起民间小调:

“燕儿飞,燕儿落。妈妈背哦,燕儿飞过河……”

“我的那个女儿长得乖,花花轿儿已拢来,我的那个女儿今天要出嫁,当妈的哟,咋个要舍得……”

“叫声妈妈莫怄气,女儿咋个也是你生的,今日嫁到婆家去,今生今世也要孝顺你……”

“今夜哭得好心伤,哭我爹来哭我娘。爹妈生我十八载,不想明日拜花堂。父母恩情难割舍,母女分别实在难……”

如此此起彼伏的歌声要持续到凌晨,其间无人能眠。如今,这些活动慢慢就变得“稀罕”,普遍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节日歌。主要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歌谣,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吟唱的歌谣。比如端午节歌谣: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黄酒洒,驱邪忙,五色线,系安康。

屈原故事传千古,家家户户乐未央。

摇篮曲。顾名思义就是哄孩子入睡的歌曲。这些歌曲通常是简单、温馨的民谣,歌词充满了母爱和乡土气息,旋律柔和。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爱永远陪伴你。”

“月亮光光,照在床前,宝宝快睡,梦里甜甜。星星闪闪,陪你入眠,妈妈在旁,安心无边。”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宝宝吃了笑哈哈。”

民间童谣

昔日,农村里没有太多的娱乐设施,儿歌童谣就成了孩子娱乐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每一首童谣都有着特殊的故事,有体现生活场景的,有反映风俗习惯的,有传承礼仪礼节的。

“刮大风,搂树叶,从南边来了个小媳妇;你坐坐,我歇歇,过来小脸我捏捏。”农村以前都是烧火做饭,柴火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有闲空的时候都要去地里捡柴火烧,歌词寥寥数语,农村生活的气息却扑面而来。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今打棚,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简单的歌词,把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戏的热闹氛围展现出来,把小外孙看到饭桌上的好饭菜嘴里说着不吃其实大吃特吃的心态展露无遗。

看见村里有迎亲的队伍经过,孩子们就扯着嗓子喊:叮叮猫,扯胡琴,高大姐姐做媒人。麻子嬢嬢吹鼓手,斑竹丫丫抬起走。下一坡,上一坳,干河子坝就来到。风又大,雨又大,打湿幺姑娘的洗脸帕。幺姑娘,不要哭,转个弯弯就是婆婆屋。推开门,一屋人,嘀嘀嗒嗒闹沉沉。小罐罐,熬稀饭,大罐罐,炖耙肉,幺姑娘吃了长得肥嘟嘟。

有些童谣红遍各地,演绎出各种版本,比如《张打铁,李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割大麦。

大麦黄,小麦黄,我要回去嫁姑娘。姑娘矮,嫁螃蟹。螃蟹八只脚,嫁蚌壳。

……

小时候,女孩们都喜欢跳皮筋,这时就边跳边唱,那《马兰花开二十一》至今回响耳畔:“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零一。”

还有众多的童谣,陪伴着一代代孩子成长。时光流逝,这些童谣如今渐渐淡去,也逐渐淡出了孩子们的生活。虽然民歌民谣已远去,但也许在众多人的心底是难以忘怀的,成为抹不去的文化印记。

□周汉兵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