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第三十五期《阳光问廉》播出现场。

考评团参与测评。
5月14日下午,达州市全媒体直播节目《阳光问廉》第三十五期热辣开播。
本期《阳光问廉》以“聚焦民生实事 回应群众期盼”为主题,现场播放《老问题一直未解 用水难何时破局》《监管审核存漏洞 政策“红利”变“唐僧肉”》《建桥之困 亟待打通的民生通道》三个短片。针对短片暴露出的问题,主持人句句追问、火辣质询,责任单位现场作答、承诺表态,问廉嘉宾痛陈积弊、直击要害,考评团对问廉对象的表态和整改措施进行现场测评。
当天,市民通过廉洁四川视频号、清廉达州视频号、达州新闻综合频道、达州调频FM102.2综合广播、达州融媒网、达州融媒APP、达州日报视频号、达州观察视频号、达州晚报视频号、达州发布视频号等平台收看收听直播节目。各地各有关部门组织干部职工集中观看学习,举一反三、引以为鉴。
问题一 老问题一直未解 用水难何时破局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亭子镇燕窝岩村,10余户村民面临着生活用水极其困难且安全饮水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该聚居点名为胡家院子,距离亭子中心场镇只有10余分钟车程。此前,这10余户村民的生活用水基本通过村里的一口老井解决。后来老井干涸,村民四处打井,这些手挖井因管理不善,水质浑浊,无法饮用。
为喝上一口干净水,村民们不得不到400米外的机打井挑水,一趟往返耗时40分钟,爬坡上坎十分吃力。年轻体壮的村民,一周挑水三次能保证基本生活用水,身体孱弱的老人,只能选择使用手打井里的污水或屋檐水。
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用水问题,当地村组、属地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是如何推动解决的?在日常工作中又是如何开展动态排查监测的?
阳光三问
一问达州东部经开区亭子镇党委书记彭清明:村委会距离这个聚集点只有不到300米,老百姓每天用水如此困难,一点都不知情吗?
二问达州东部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局长江凌云:只要乡镇和村社不报,你们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排查到村民用水困难吗?
三问达州东部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韬:燕窝岩村的基层干部还在凭主观意识开展工作,这样的作风会不会寒了老百姓的心?
彭清明:主要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接到投诉件后,虽有到村里召集开会协商,但未及时跟踪落实。这个事情解决起来难度不大,主要是干部作风不实,工作不到位所致。
江凌云:问题主要在于排查流于形式。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水质、水量的监管。对群众面临的具体困难办法不多,存在作风不实的情况。
王韬:我们在工作中存在为民情怀缺失,日常走访工作不到位、了解不实,热线办理中没有实地查核办理情况。排查工作走过场导致没能掌握群众真实饮水情况,没能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达州东部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代春:问题表象看是群众的引水问题,本质是干部的作风问题,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弱化、宗旨意识淡化、责任意识虚化的问题。接下来要警钟长鸣,一针见血查找问题,一诺千金推进整改,一抓到底严肃追责,让辖区群众喝上方便水、放心水,安全水。要举一反三,强力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要正本清源,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深入开展乡镇干部“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刀刃向内,力求脱胎换骨。
问题二
监管审核存漏洞 政策“红利”变“唐僧肉”
2023年,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渠县在有庆镇龙滩村实施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项目资金800万元。建设内容为改扩建村道、维修水渠、整治山坪塘等,其中劳务报酬支出为322万元。
然而,村里多月的劳务报酬工资表却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需成立项目理事会。但一直以来,该项目理事会的成员和务工人员共用一张劳务报酬工资表。
文件规定,对不参加项目务工的理事会成员发放误工补助,一般为普工务工报酬标准50%及以下。多月以来,未参与项目务工的一些理事会成员,却领取着和普工一样的劳务报酬。从2024年6月开始,虽然该项目的劳务报酬工资表中,理事会成员的工资调整成了普工标准的一半,但对于这些管理人员的务工天数却根本无法核实。
主管部门是如何审核、又是如何履职的?
阳光三问
一问渠县有庆镇党委书记王先东:明知发放清单确实是有问题,为什么要通过审核并签字?
二问渠县以工代赈办主任李小勤:你们的审核是不是形同虚设?
三问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明煜:以工代赈原本是助力低收入人群实现就业增收的好政策,但从群众的反馈来看,这是披着合法外衣的与民争利,你怎么看?
王先东:发放期号出错是由于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所致。我们负主体责任,原因系干部不仔细不认真,存在工作作风不实问题。
李小勤:镇一级审核主要负责对合理性和逻辑性的审核。短片中发放期号出错的问题,暴露出我们经办业务人员工作不深、不细、不实的问题。
王明煜:2023年,龙滩村项目作为全市最大的单个“以工代赈”项目,本应成为“以工代赈”项目的标杆。因为重争取、轻落实,我们把过问了当成管到了,把建立了制度当成完成了监管,让好事没有办好,影响了项目推进和群众切身利益。
渠县县委书记刘伟:短片不仅曝光了渠县“以工代赈”人员、财政管理混乱,监管流于形式等问题,也暴露出基层干部作风不严不实、责任悬空、纪律底线失守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将直面问题,立行立改,立即组织县纪委、财政、审计、以工代赈办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针对管理责任不落实、冒领报酬的问题,坚决处理到位,涉嫌违纪违法问题交由纪委监委、司法部门严肃查处。全县上下将针对以工代赈项目,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建立责任、问题和实现三张清单,由县级分管领导牵头督办,在一个月之内对账销号,给百姓满意的答复。同时,抓好“以工代赈”政策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真正让这项惠民工程、暖心工程成为老百姓的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此外,将从严从实改进作风,对于作风虚浮、责任不落实、纪律意识淡漠、无视群众利益进行坚决纠治,倒逼全县干部精进业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全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务实高效、责任担当、奋力争先的干部队伍。
问题三
建桥之困 亟待打通的民生通道
万源市长坝镇董家梁村地处大巴山,流经此处的后河,给村民出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目前,村民们过河靠一架吊索桥和两座漫水桥。吊索桥由于年久失修,木板已经腐蚀,螺丝也已部分脱落,极不安全;一座漫水桥早已垮塌,一座漫水桥虽能勉强通行,可一旦汛期来临,村民们只能望着滔滔河水无奈叹息。
为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题,2021年,万源市实施董家梁跨河桥梁建设。桥梁设计全长71米,宽7.5米,于2023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工期365天,本该于2024年底完工,但该工程2024年5月停工后,至今没有恢复施工,目前桥墩基础部分都未完成。项目启动时,村民们满怀憧憬,期待着这座桥能带来便捷的交通;如今它更像是一道横亘在眼前的难题,阻断了便利。
建设单位是如何推进该工作,为民解忧的?相关部门是否深入调查停工原因,又是如何推动工程项目建设的?
阳光三问
一问万源市长坝镇党委书记邹粟:施工单位和业主单位都提到这个项目涉及漏项和增量,需要变更。为什么迟迟不推进这项工作呢?
二问万源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邓小宝:对于这个项目停工的原因、出现的问题,后续有没有跟进?
三问万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冬冬:这条亟待打通的民生通道为何会困在这里?
邹粟:我们在对接交运局之后,只单方面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设计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没有将多方主体召集到一起沟通,导致程序滞后。
邓小宝:相关干部主要针对安全和质量进行监管,没有对进度加大监管力度。推进工程时,由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没有及时进行跟踪和督导,是工作懈怠的表现。
黄冬冬:乡镇前期工作不深不细,为民情怀不够。施工单位资金筹集不到位,现场组织不合理。行业主管部门,特别是交运、发改等部门现场督导流于形式,督促指导不力。作为分管领导没有靠前进行指挥,导致了一拖再拖。
万源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挺:短片曝光了长坝镇便民桥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监督管理责任压得不实以及干部作风浮在表面的问题。我们将立竿见影抓整改,对本次曝光的问题全盘认领、立行立改,从思想上找差距、从工作上找短板、从作风上找不足,组建专班,驻点督导,筹措资金,缩短工期,确保该项目尽早建成通车通行。将举一反三抓彻底,以此次“阳光问廉”为契机,在万源全域开展民生项目大排查工作,从交通等领域着手,将民生领域的短板补齐补足,让民生项目早日建成。将久久为功抓作风,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鲜明干部实干导向,切实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在全市蔚然成风。
□文/图 见习记者 李梦真 孙伟 记者 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