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向深爱的土地致敬 ——读《槐乡偶书》 版次:06  作者:  2025年07月04日

□方兰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眼前一亮。

套用一句广告词:“看一眼就知道是我想要的。”这是作者周中罡先生新出版的《槐乡偶书》,也可以叫回乡偶书,笔触深入乡村的角角落落,人事物景,鸡鸣狗吠,小中见大,趣味盎然。故事多、字数少,每则仅十几字至数百字。他自乡土来到城市,为事业打拼为财富奋斗,多年以后丰收的他为了圆梦,又选择回到心心念念的乡村,这个村叫高槐,所以这本书就叫作《槐乡偶书》。以一种放养的模式,在他“只食人间烟火”的用心孕育下,呱呱坠地。

浅土色的封面,简洁立体,带着木纹的质感;土褐色的正楷书名,还有下面那片与封面一色的云,带着3D的触感。内页的赠语书写更带泥土的鲜活,因为字体颜色是用纯自然花草、叶蔬或茶膏等调兑研磨而成。封面如天空干净空灵,飘着丝丝羽翼般洁白的云絮,又像田野,有着泥土的质朴与高贵,让人想搬个小板凳坐在里面,看云卷云舒,嗅花开花落。

费孝通曾说,土地,是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是的,泥土是高贵的,它不语,却生长万物,喂养万物,包容万物。

日常诗意,人皆可得,世上不缺乏美,缺的往往是能发现美的眼睛。村民天天熟视无睹的各种“俗物”,在作者眼里,却是“天下无废物,只因未遇时,一物有一物之功用”“村庄大美,蓝天绿地,晨昏皆为美学课堂,有闲纸上空谈兵,莫如举头赏霞光”。在他笔下,蛙鸣竹浪皆是歌,乡村物事皆可舞。无论是天上云地上纹,左村庄右乡邻,花之命猫之运,友之况孩之趣,家里家外,远观近看,这片土地上俯仰皆是景,万物均可书。他的五官总动员,外加第六感童心与热爱,组成了这一本奇妙的书。

我喜欢这种小体量的文字,看着不累,读之生趣。周老师用古人笔记体风格说着现代乡村风物,每句话都有棱有角,每个字都言之有物。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字里行间透出的不只是文学功底和哲学思考,更多是让人手不释卷的“耶!还有这个宝藏嗦”“身边的桃花源,必须安排起”“哈哈,有意思”“这个巴适”等等有料有趣的乡村景致和生活花絮。

他的《闻见》一章中有则“浮世绘”,言:每出笼则若以石击水,有波澜漾起。或会心一笑或掩卷沉思——其实用这段话来形容此书再恰当不过了。只言片语,却字字珠玑,闲笔琐记,却颇具趣味。读着读着总是令人或莞尔或捧腹或赞叹或共鸣,作者描写的“藏香”“敬神”“浇园”“炒茶”“捡漏”“搭便车”等等,都有强肺之功——因为大笑能强肺。

他的“夜读”过程活灵活现,板眼百出,极具共鸣和现场即视感!如果有人说自己好像被偷窥了一样,也丝毫不违和。那一刻无声胜有声,懂,就是最棒的语言。

他的“煤油鲫鱼”是一代人特有的记忆,让我穿越时空掩卷良久。这味道不好,画面不好,为何还能叫人铭记一生?

他的“大医”让人一颤“与顽疾终身相伴,唯求共存”,真正是一孔之见大道藏焉。我合书沉思,唯有叫绝。人间一趟苦乐参半悲喜轮流转,如果把人生之难比作顽疾,与苦痛共存一道前行,何尝不是常态化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王菲歌中的世界有他的槐乡,但槐乡中的世界赠予他的故事更多。那些壁上的水痕,河里漂浮的竹叶,岩缝中冒出的小苗,被冻伤的树叶,被斩断的牵牛花开出的花朵,被铁丝陷进体内的树木的反弹,甚至锅里烹着的青椒,等等,我们看它就是它,而在作者笔下,一目见,万象生,它不是它,而是景观,是有生命的他或她。

鲜活,是乡土的Logo,生态背后人的笃定,才是乡村最大的福不是?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则“录取”故事,简直有划黑板重点的冲动!饭间,周老师借小儿说到高考和命运中转站的话题,看碗中剩下的饭粒对其循循善诱:

“此米粒者,从秧苗而稻谷,历时百日,毕生之愿,唯进口腹。遗弃者,进洗碗槽,进下水道,进黑暗世界,空费百日光阴,化作污泥,此命运之悲剧也。若得逆转,唯尔可主宰之。”

孩子懂了,又捧起碗,把剩下的饭粒一颗一颗皆入口“录取”。

啧啧!读之绝倒!数遍不厌。

孩子是张白纸,你给他涂什么他就是什么。于是有一天小儿剥开橘子,看着皮内层的缕缕经络对作者说道:“看,灵魂在颤抖!你说万物有生命,果真如此啊。”

太上头了!这童趣。

万物有生命——这样的教育榜样和认知从娃娃抓起,简直不要太棒。

文中说得好:“儿童之未来乃乡村之未来。”

这是一本好书,这是一座走在当下的时尚村庄,这是一个值得向他取经的人。他住乡村,见天地,写众生,一草一木皆可读,只因深爱这片土地。因为深爱,他把自己种植了进去,用热爱和充满敬畏的耕耘,将自己成长为一株最亮的景。

杨绛先生曾说:“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是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当看过四季,见过风云,才发现我们要见的美景,就在身边。亲近乡村,敬畏土地,是我们要见的最扎实、最广阔的世面。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