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于都出发东方红 版次:05  作者:  2025年07月04日

十个小时的动车之后,参加全国党媒党性教育实训营的我,终于在晚间踏上于都这块红色的热土。

微凉的风在人间流淌,天空眨着明亮的星。一拨一拨归乡的亲人或者慕名而来的旅人,匆匆从眼前走过,他们的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欢欣、激越、崇敬和探寻。

在于都,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张笑脸、每一次呼吸,都是熟悉的、滚烫的、炽热的。就像九十年前,乡亲们在于都河岸,送别集结于此的八万六千名中央红军将士。远征的红军将士目光坚定、步伐坚毅,他们的样子,穿过风云激荡、跨过枪林弹雨、越过千山万水,一张张、一遍遍、一帧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记忆里珍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于都长征学院的夜是静谧的。静谧中,我细心倾听于都的心跳,感受着于都河的轻声呼唤,想象着时光浸染中的一九三四年十月。从十月十七日起,连续四个晚上出征的送别场景,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乡亲送红军,茶叶蛋、豆包米果、炒花生、盐豆子、草鞋,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都拿出来送红军。依依不舍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炽热如火的爱情,有鱼水情深的真情,从一条条由木船和一块块木板紧急搭建的简易浮桥上出征,从一条条稍大的渔船上划过对岸。从此,这支英雄的队伍踏遍千山万水,拼出了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康庄大道。

而今,当初南征北战的英雄们不会想到,在于都河上先后建起了五座大桥,红军大桥、长征大桥、集结大桥、渡江大桥、胜利大桥,一座接一座接通东西两岸,灯火辉煌,自由通畅,与九十年前临时搭建的简易浮桥相比,换了人间!于都的呼吸,是新鲜的、自由的,而九十年前血雨腥风的岁月和艰苦卓绝的战斗,也成为于都人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精神源泉,正如《红军渡 长征源》这首歌里唱的: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

这一夜,是辗转反侧的。枕着于都河水的微澜,枕着于都不眠的灯光,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微笑着,向我走来。他们从于都河集结出征,跨越了十一个省两万五千里,经历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大大小小的战役,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年轻的战士向我打听,春秀送给谢志坚的绣球草鞋今何在?我笑着告诉他们,在,在!他们向我打听,钟招子的马灯今何在?在,在!我问他们,钟招子八个参加红军的儿子呢?段桂秀的丈夫王金长呢?年轻的战士眼里饱含热泪,他搓着双手,嚅嗫着嘴唇,颤抖地告诉我:他们……他们,已经将生命献给了信仰,献给了为民族自由、独立的伟大的斗争……

清晨,我发现脸颊挂着泪痕,多少年,我把自己的内心用伪装紧紧包裹,不曾真心地笑,也不曾痛彻心扉地哭。我们在和平的日子里,学会了鸡毛蒜皮,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仿佛忘却了九十年前那些残酷的战争。可是,在于都长征学院的这一夜,我竟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这泪水,是献给英烈的诗书、美酒和怀想,也是献给自己孤寂灵魂的清洁剂和杀菌剂,犹如酣畅淋漓的滂沱大雨,将积累日久的尘埃冲刷干净。

在于都,我总是在回忆、在感动、在怀想。于都河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见证了岁月的更替。它在这里守望,期待从这里出征的将士们回来,看一看这盛世华章,听一听这盛世容颜,亲一亲这盛世大地,摸一摸这盛大的红色。恍惚间,一根一根火把,从岁月中传递过来,变成我们心中的航灯。这星星点点的火把,在悄然有序的队伍中,凝结成我们崇尚的信仰,照亮我们打拼幸福生活的路。在微弱火光与坚定信念的传递中,我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永不磨灭的基因密码。

约好江西几个文友相见,地点定在屏山景区。

几人见面,只几个眼神,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我们心领神会,今天大家是要爬上有“江南九寨沟”“天然氧吧”美称的屏山。溪水欢快地流淌,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天然盆景树带藤蔓交缠,苔藓、鹅卵石和青石板轮番铺就的小路,瀑布飞流而下,如玉带散落,如天女散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生出一道绝美的虹。平坦处,一潭碧水显现,将天空、白云、树木都倒映进平静的水面。

爬山的辛苦自不必说。我已经许久不爬山,今日在友人面前,硬咬着牙,喘着粗气,历经两个小时,终于登上海拔一千三百一十二米的山顶。阳光正好,照得山顶金光四溢。放眼望去,山连着山,峰接着峰,蜿蜒不绝,蒲公英、狗尾草、天然牧场相融一体。朋友告诉我,要是春天来,站在屏山岭上,可以欣赏金黄的油菜花、万亩雪白的李花;若是冬天来,雾凇、白雪将这里装点成冰雪世界,让人不忍离开。

悬挂在峡谷间的玻璃桥,让我望而生畏。透过玻璃往下看,层层叠叠的绿,隐匿在山间的黄,让人头晕目眩。在友人的鼓励下,我拽着旁边的绳索,闭眼踏上了玻璃桥,整个人就像浮在空中。此刻,无论如何,我也迈不开步子。友人只得牵着我,像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步一挪向尽头走去。过半,友人唬我,如果再不睁眼,就松手。我不得已,睁开眼,空旷的天际,蓝天触手可及,白云在身旁飘荡。这些美的景,这些天籁的音,这些花草,精灵一般钻进我的体内,给了我战胜恐惧的勇气。

江西人的热情不但体现在待人接物上,还体现在餐桌上。我们披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农家乐,擂茶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包厢,于都肉皮、炒肚尖、生焖鸭、青菜芋子汤、爽滑嫩口的仙人冻,加上一盘饺子形状的通体翠绿的艾米果。新友旧交端起由小溪酒药酿造出来的本地美酒,一摞一摞的酒话在觥筹交错中,摇晃了春花秋月,吐出人间冷暖,珍藏的美好情谊,不知不觉间,就醉倒在美味佳肴里。

临别,我意犹未尽,说,我还会来于都,到时候,我们去罗田岩摩崖石刻诵读《爱莲说》,去小溪安山围炉煮茶,去禾丰兰花小镇赏兰花,去新陂品脐橙、鹰嘴桃、杨梅……让我们放下伪装,在于都大地上徜徉,爬山、玩水、赏花、读书,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于都每一个值得追思、抚摸、歌颂和品味的地方。

千年雩都,百万人口,素有“山明川秀,地丽物繁”之称,析出了宁都、安远、瑞金、石城、会昌、长宁六个县。我们怎么能忘掉于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呢?

高亢的、蜿蜒曲折的唢呐声,在于都人心里回旋。凡遇大事喜事,必有于都唢呐在空气中回荡,它扯着长长的嗓子,把积攒在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吹出来,携着酒香、花香、油茶香、泥土香,陶醉了于都人的生活日常。还有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的“三锤三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都古文。

清同治《雩都县志》记载了“于阳十景”的两种说法,而民间的“于阳十景”则更接地气:仙牛汶井、龙门夜雨、金竹扫地、金沙漂布、乌石关门、金鸡报晓、罗岩出米、乌猪过河、铜钟、石鼓。随着时光的流逝,十景都与旧时烟雨一起,融入了人民的气质和生活之中,或多或少影响着当地的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审美趣味和民间风俗。

抚远追昔,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精神和血脉之中的《七律长征》再次在我的耳畔回荡,气壮山河的气势、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终将激励一代代人民,传承长征精神,坚定不移走下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站在新的起点,于都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血脉之中,做足“红色旅游+绿色发展”两篇大文章,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

□殷君发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