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把“自家人”捧在手心: 大竹用温度焐热民营经济沃土 版次:04  作者:  2025年07月14日

纺织厂车间。 (周智清 摄)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龙马大道500号 邮政编码:635099 广告许可证:达市工商广许字(2011)第03号 周六刊 定价:每期1.15元 公开发行 电话号码: 广告热线 2377273 发行热线 2382208 青鸟印务 2377081 达州市青鸟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印刷地址:达州市高新区斌郎街道斌郎大道一段34号美丽竹城。 (张俊松 摄)

作为全省首批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县,大竹2023年斩获全省试点绩效评价榜首,改革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2024年,当地民营经济实现“66899”跃升,即贡献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企业数量。

2025年上半年,大竹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破百亿,制造业投资增速超37%。民营经济提速发力,不断推动当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

融合创新添活力

从“赶村潮”到“消费热”的民生经济答卷

大竹县委、县政府将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改革试点工作要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组合拳”,为民营经济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尚未铺满田野,大竹县乌木镇广子村已被欢快的旋律唤醒。2025年1月1日清晨8点,村头喇叭里传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悠扬歌声,炊烟与晨光共舞,小河伴村舍流淌,一场迎春序曲在此奏响。

村道旁,小吃摊主们快手摆盘,特色美味琳琅满目;村口观光车列队待发,司机们精神饱满;工作人员穿梭忙碌,做着最后的检查准备,满心期待新春开门红。作为大竹县乡村运营改革的创新试验田,广子村已蜕变为集轻旅游、微度假于一体的轻奢目的地,“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活力与“游全国住全国”的游客吸引力交织,催生出“赶村”新潮流。开村当日,2.7万游客涌入打卡,各类经营主体揽金260万元。

6月4日上午,东湖广场香气升腾——“千人万面嗨起来”2025大竹肉丁面主题消费活动在此启幕。这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共享”的盛宴,以“千人免费品鉴”“万众消费抽奖”“农产展销”等创新形式,吸引10万人次参与,拉动消费超500万元。更深远的是,通过联盟式运营构建的“原料-生产-消费”全产业链,有望让这碗特色面撬动3亿元年产值。

为持续点燃消费引擎,大竹县紧扣“每周有促销、每月有活动、每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续”思路,串联时序节点红利,先后推出“蜀里安逸・悦禧龙年”购物节、“消费进乡村”等50余场活动,带动消费突破50亿元,200余万人次参与其中。

链式集群壮筋骨

从“竹麻故里”到“产业高地”的跃迁之路

为筑牢“扩区调位”根基,大竹经开区“一区五园”整合优化方案顺利通过省级联合会审,园区面积将从4.62平方公里拓展至9.37平方公里,实现“再造一个经开区”的跨越,为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提升了承载能级。目前,园区已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150余万平方米,吸引超430户企业入驻扎根。

在集群发展、建强产业链上,大竹县精准发力,出台《加快“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苎麻突破性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成功构建起“三竹鼎立”“三纺联动”的竹麻产业新格局,为县域“231”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竹产业领域,全县现有13家规上竹加工企业、20家竹加工小微企业,年加工干竹笋500吨、鲜竹笋5000吨,“竹宝宝”“竹椿情”等9个竹品牌声名渐起,竹材、竹笋及竹下种养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超70%。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竹旅游核心载体,已累计投资10亿元,建成3个接待中心、14公里景区道路,打造出竹长廊、咏竹园等20余处特色景观,景区面积达5万亩,年均接待游客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2万元。

苎麻产业方面,大竹县聚集了亚缇纺织、荣煜垣纺织、晶宇纺织、金丰麻业等8家规上苎麻加工企业,拥有脱胶产能1.8万吨、纺纱规模9万余锭。如今,大竹苎麻企业已全面开启纯苎麻及苎麻混纺面料、服装的研发,推出周边产品。

与此同时,大竹县坚持招引与培育“双轮驱动”,加强与深圳南山区、重庆鱼复工业园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华为、OPPO、宁德时代等企业供应链。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后,全县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10户,数量位居全市第一;高规格开展“1对N”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快东柳醪糟、维奇新材料等企业上市步伐,着力构建“链主企业+专精特新”的雁阵发展格局,力争到2027年新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户。

环境赋能强信心

把“自家人”捧在手心的民营经济生态

“把民营企业当‘自家人’,让发展环境成‘强磁场’。”大竹县以实打实的举措为民营经济添活力、增动力,书写出政企同心共促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国有平台公司化身民企“粮草官”,鑫泓、润竹、宏盛等企业垫资为东柳醪糟、亚缇纺织等龙头企业代采糯稻、苎麻等原材料,既为企业纾解流动资金压力,又引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撬动年产值提升超26亿元。

在降本增效上持续发力:推动民企水电气“专供”改“直供”,年省成本超5000万元;推行“首次欠费不停供”“应急转贷”,为企业纾困解难;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已为维奇光电等企业供应21宗797亩土地,土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用工保障机制温暖落地:“政府搭台、企业选才、人才择岗”模式促成4200余人就地就业,让空巢老人得陪伴、留守儿童有亲情、异地夫妻重团圆;县职中“订单式”培养发力,开设重点班级、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既育实践人才,又解企业用工难题。

作为全省首个设立“民营企业家日”的县(市、区),大竹把11月1日打造成政企同心的“连心日”。通过整治“小过重罚”“多头执法”,推行“综合查一次”,单独执法次数下降68.7%,重复迎检减少35.5%。改革试点以来,市场主体从3.8万户增至5.6万户,新增超1.8万户。

“万市兴”平台全生命周期护航企业,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让涉企事项办理提速70%;“五联合”服务让95%的企业开办在0.5个工作日内办结。县级领导挂包、企业秘书驻点、“民营企业接待日”常态化,累计破解企业痛点180余个,让民企轻装上阵、聚力前行。

从“竹多竹大”的千年底蕴,到民营经济“66899”的亮眼跃升;从全省首批改革试点的“探路者”,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的“标杆县”,大竹用实干书写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如今,5.6万户市场主体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竹麻产业的链条越拉越长,“赶村”的烟火气与车间的机器声交织成奋进的乐章。未来,这座川东古城将继续以改革为笔、以创新为墨,让民营经济的根基更稳固、活力更旺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续写“竹乡奇迹”,为全省民营经济改革贡献更多“大竹智慧”。

□记者 曹芮铭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