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聚焦资源禀赋 丰富“六游”业态 版次:08  作者:  2025年07月18日

●大自然馈赠的“资源宝库”与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宝库”,构成了达州文旅融合的核心优势,这为丰富“文博游、康养度假游、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赛事演艺游‘六游’”业态,推动达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四川巴蜀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巴山蜀水自然风光奇秀,具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融合优势。为此,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总体目标,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紧跟省委部署,明确以“文博游、康养度假游、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赛事演艺游‘六游’”业态为着力重点,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这为推动达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旅资源:达州享有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馈赠。达州地处大巴山腹地,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景观层面,境内的巴山大峡谷集峡谷、溶洞、瀑布、森林于一体,有“川东峨眉”之称的八台山是国内罕见的山地景观集群。文化底蕴层面,一是作为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达州拥有渠县城坝遗址、宣汉罗家坝遗址,孕育了巴人“忠勇信义”的精神。二是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达州拥有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张爱萍故居等丰富的红色印迹。三是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薅草锣鼓、巴渠河川剧唢呐曲牌、巴山背二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大巴山人的质朴与灵动。大自然馈赠的“资源宝库”与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宝库”,构成了达州文旅融合的核心优势,为“六游”业态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六游”协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六游”业态布局,是针对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业态单一、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不高等发展痛点,精准契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核心逻辑,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而言,一是文博游激活历史记忆,实现文化活态传承,以“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文创产品”为载体,通过活态展示唤醒游客的巴文化记忆。二是以“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乡村旅居”为模式,精准对接当下健康、休闲、养生的消费需求。三是以“红色教育+体验式旅游”为特色,推动红色基因的具象化与时代化。四是打造工业特色游IP,以“工业遗址+科普教育+文创体验”为方向,讲好达州工业发展的人文故事。五是以“乡土文化+生态农业+休闲体验”为核心,唤醒人们对乡愁的情感共鸣。六是以“体育赛事+文化演艺+旅游体验”为融合点,强化游客的参与感与沉浸式体验。

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六游”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通过业态交叉、场景联动、产业链延伸,推动资源要素的跨领域流动与价值重构,形成协同效应。业态交叉层面,文博游中的非遗资源可与乡村游结合,将非遗工坊设在乡村,既能保护非遗的活态传承,又能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内涵;红色游中的革命故事可与赛事演艺游结合,通过“红色主题赛事”“红色实景演出”等,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参与感;康养游中的生态资源可与工业游结合,将一些老工业基地改造为生态康养园区,实现工业遗产的绿色转型与价值升级。场景联动层面,通过空间整合将不同业态的场景串联,形成一站式旅游体验。可借鉴成都“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片区,将武侯祠的文博游、宽窄巷子的川西民居乡村游、锦里的川剧变脸赛事演艺游联动,形成文化体验闭环。产业链延伸层面,通过“六游”协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拓展。譬如,乡村游中的乡土民俗可延伸至文创产品、餐饮服务、民宿产业,形成“民俗体验-产品消费-住宿休闲”全链条;工业游中的工业遗产可延伸至艺术展览、文创设计、特色餐饮,实现“工业记忆-文化创意-消费转化”的升级。

综上,达州文旅产业做大做强的根基和源泉是资源活化,方向与目标是产业升级。随着对“六游”业态的统筹推进,大巴山的绿水青山将变成金山银山,文化遗产将被激活,旅游产业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巴风賨韵·安逸达州”也必将成为更多游客的向往之地。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包志国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