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峡之大者:巴山脊梁 百里画廊 版次:05  作者:  2025年07月25日

白云深处 王梦 摄于巴山大峡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山的地方,必有风光。

侠者,剑胆琴心,武艺高强,扶贫济困,通达豪放,诚义担当。

峡者,飞瀑流泉,谷幽景壮,层峦叠嶂,鱼游鸟翔,山水画廊。

如果华夏山水皆有侠者风采,那么巴山大峡谷一定是隐于川渝东部、秦巴秘境的“峡之大者”。其天赋异禀,骨骼清奇,风景和人文独特。峡谷延绵100余公里,以喀斯特地貌岩溶为脊,群山铸剑,碧水如练,袖管里藏着翡翠璀璨,正将千年沉睡的褶皱肌理,淬炼成新时代的文旅传奇。

重逢:峡谷柔情

这是我第五次叩访巴山大峡谷,前四次或携亲人踏青,或陪客友采风,虽然拍了一些图片和短视频,但从未动笔写下只言片语。直至此番重逢,秀美风光频频入心入梦,仿佛大侠拂袖间抖落的诗句,在耳畔轻吟;恍若闯入幽谷碧溪布下的奇阵,久久无法离去。

公路若长绸铺展,云彩在车窗外舒卷。午时抵达渡口土家族乡,入住桃溪别院后,前往于氏吊锅。围坐火塘,土鸡、猪蹄、山菌同烹,腊猪舌佐洋芋丝粑,烟火气里尽是土家风味。

午后,重游大象洞,再走桃溪谷,观鱼嬉猴,挽蝶拾石。晚上,参加完篝火狂欢、夜游廊桥后,回到酒店内的天井小院,与作家诗人围坐夜谈。那些关于写作与教育、人生与信仰的对话交流,让我对身边熟悉而陌生的高原与大山心怀敬意,不自觉检视已走过的山水光阴、审望未完成的岁月旅程,好像与远处的高山大河与峰峦溪涧也产生了微妙的共鸣。

次日,访灵官庙、秋池,登关楼、状元楼,看盐茶古道如青蛇游入云海。我恍然理解重逢的意义——峡谷将岁月刻痕熔铸为包容的弧度,包容着我们或深或浅的足迹。那些曾被时光和心情定格的飞瀑流云,终究在又一次相遇时,借笔墨和思考渗入血脉。就像晨雾漫过指尖,是大地写给苍穹的帛书,被侠者以剑气镌刻在秦巴山脉的嶂隙里。

凝望:地心诗行

踏入大象洞,光阴凝成琥珀,干冷的寒气裹挟着亿万年的私语扑面而来。导游是一位当地土家族姑娘。她说,大象洞许多滴水的钟乳石“仍处于青春期”,还在生长,如诗经里的爱情,在清幽静谧的地心深处拔节。

川东的溶洞很多,此处与賨人谷、诺水河、天意谷各有特色,皆具神秘幽美,凸显造化神奇。钟乳石见得多了,竟也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人工仿造的。巨大的石幔如凝固的瀑布自穹顶垂落,石笋拔地而起,蘑菇、大树,游弋的鱼群,奔走的走兽,展翅的飞禽,在彩色灯光映照下,沉睡的洞穴变得欢腾而绚丽。

暗河在脚下汩汩流淌,洞壁间浮动着深浅光影。同行的诗人说,这是三叠纪岩层写给我们的信笺,水珠叩击石台,是平仄在寻找韵脚。

出洞时回望,斑驳的阳光穿过叶隙,在青灰色岩壁上写下零碎的标点。洞中那些沉睡的钟乳石继续生长,以每百年三厘米的速度续写诗行。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是活字,每滴水都是韵脚,亿万年的地质运动是最磅礴的修辞。我们不过是懵懂的读者,在凝望中阅读地球的心事。

看猴:嬉憩亲昵

桃溪猴园是静谧峡谷里的一方灵秀天地,堪称现实版“花果山”。数十只野生猕猴在此悠然栖居,于层峦叠翠间腾跃嬉戏,将山野林泉的生机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们或亲密相拥梳理毛发,或追逐打闹上蹿下跳,灵动的身姿在光影间划出欢快的弧线。

最是那只顽皮小猴令人忍俊不禁。它在小木屋顶蹿跳如飞,忽而端坐屋脊远眺云天,忽而俯身翘臀轻咬铁钉,倏地捡起一片木屑抛向天空。仰头追望那抛掷物的轨迹时,恰看见我正拿起手机拍它,似有些尴尬,扭头挠颈。它转头几番回望,我喊了一声“猴哥”,它张爪抬腿,抓挠耳根,随后翻身站起,向前旋即又后退,尖嘴合圆,发出“嗬”的一声长啸,似是回应我。随后,它换了姿势坐下继续挠痒,最后奔向岩壁,似武林高手轻轻一纵,几个起落便跳上园内的小山顶,融入远处喧闹的猴群,从我的视线里消失。

我独自沿猴园绕行一圈,但见石阶蜿蜒,土坡起伏,岩洞幽浅,处处猴影绰约。它们或倒挂在树枝上,或蹲在山石上,或仰躺在顶部的铁丝网上,有的歪着脑袋打量我,甚至大着胆子凑到跟前讨要食物。

这片猴园的野逸亲近,是峡谷江湖的天籁。猴群与山水相融共生,它们攀缘跳跃的身影,追逐打闹的欢啸,与潺潺溪流、啾啾鸟语,共同谱写着天地间最灵动的生态诗篇。

挽蝶:折翅石滩

行至倒角湾,一大片鹅卵石滩映入眼帘。此处流水更加孱弱,跨步即能踏入溪中石滩。

临溪的岩石上落满斑斓的蝴蝶碎羽,一只深蓝色蝴蝶围着残翅盘旋,在粼粼波光中折射出凄美的光晕。大家猜测:这会不会是梁祝化蝶跨越时空的浪漫相守?

忽然想起洛尔伽的诗句:“一千个蝴蝶的骸骨,睡在我的墙上。一大群年轻的微风,渡过河流。”他也曾将同样的哲思与情愫,编织成蝴蝶羽翼上的纹路,循着蝶翅划过的轨迹,叩问死亡与命运,捕捉灵魂的颤音。

与蝴蝶作别后,我随老杨等两位宣汉籍作家踏入石滩。他们有觅石收藏的爱好与经验,而我被满滩形态各异的石头摄住心神。一枚鼓状卵石忽然撞进视线——晶莹匀称的玉纹将石体一分为二,又将其连缀合璧。老杨说,这类石头体量过大,把玩不便。他将一枚刚发现的三角卵石递过来:“这块有纹路和符号,你若喜欢就拿去吧。”棱角温润的石面上,白线时而舒展成墨痕皴擦的兰草,时而蜷曲为“竹”字,翻转间又化作“丰”字。

这石头,是大自然书写的神秘字符。或许,曾见证过蝴蝶的生死之恋,聆听过溪水的呢喃私语,又或许,承载着巴人祖辈的传说与祈愿。指尖摩挲石头,仿佛触摸到时光的纹路,拼凑出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与浪漫。

高谈:索道览思

来到画架沟索道下站,乘坐缆车到桑树坪,仿佛踏着流云直上九霄。

缆车缓缓攀升,轿厢掠过苍翠峰峦,红豆杉的墨绿、崖柏的苍碧、厚朴的青翠,在脚下层层晕染,偶有野花点缀其间。远处山脉连绵起伏,溪流蜿蜒曲折。导游指向对面山腰:“看大红岩栈道下面,那片浓密的竹林间还有一户农家,以前住着好几户哩,遍山赤竹。如今景区开发,独剩这一户保留老宅,春种秋收时方才上来。”

导游叙说景区的过往与变迁,如数家珍。说到峡谷的生态,她掏出手机打开抖音,让我们看几个短视频:野猪在激流中用梅花桩步法渡溪避险,娃娃鱼在碧潭绿水中左摇右晃、上浮下潜,似在晨光中做着早操……

此行幸会了阳鱼、小鸟、猕猴和蝴蝶,从高空俯瞰,却未得见任何林间走兽,和第二天乘坐苏家屋基索道缆车一样,脚下是安静的植物和秀美的山水,倒是玻璃轿厢内阔论“高谈”。

我望着那层层叠叠的山峦,思绪飘远。在这浩瀚天地间,人类和每一种动植物都是其中的标点与注脚。我们何其渺小,却又何其幸运,能拥有欣赏美的眼睛,能记录山川大地的壮丽与温柔。抬望眼,罗盘顶仍矗立在高处,见证岁月更迭、生命轮回,召唤我们继续向上,继续向前。

亲融:烟火歌谣

夜幕降临,白虎广场上,人影跃动。《梦回巴国》的演员们穿上土家服饰,现场跳起热辣的《滚烫》。篝火绽开如红莲,踩着音乐的节点,我们手拉手绕篝火堆起舞。火光映红笑靥,木柴的爆裂声合着欢歌,将土家风情酿成可触的热浪。

这热烈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仲夏夜。同样是这片广场,篝火堆里的火星子扶摇直上,我们跟着土家姐妹一起唱《土家迎客歌》、跳摆手舞。直到散场时,才发现领舞的红衣大姐竟是入住民宿的老板娘,白天她在灶台前吊锅炖肉,晚上便化身舞动的火苗,将生活的热辣浇铸进歌声舞影。

导游笑言,峡谷里的百姓皆有两副面孔:白日荷锄理账,夜晚舞美歌靓。今年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与演员、游客就共同参演了“祈福巴山·万物共生”大型实景互动演艺。让原本在《梦回巴国》剧场的“巴王”“巴后”走进景区山水之间,重现古老祈福仪式。

篝火烬,欢舞停。我们沿着小镇河岸漫步,摘星廊桥的霓虹倒映河面,渡口风情街的灯光次第亮起。廊桥入口的宣传栏显示,“五一”假期景区将举行巴山土家婚俗非遗秀。想象中,接亲的队伍踏着月光而来,哭嫁的歌声漫过吊脚楼的窗棂,迎亲、拜堂、闹洞房,触摸到比剧本杀更真实的情景。而在更远的桑树坪,露营基地支起各型帐篷,星空下的民谣与山风合奏,文化基因编码在篝火余温、烧烤香气与山歌尾音里,每个游客都成为非遗传承和沉浸体验的活态载体。

夜渐深,在返回桃溪别院的路上,我忽然懂得烟火歌谣“亲融”的密码:这里的百姓既是景区的主人,也是文化的使者——他们把田间的露水酿成舞台的星光,将祖辈的传说编进游客的记忆。景区与居民互融共生,游客与景区亲密相融,就像篝火与火焰相互依偎,在岁月的长夜里,共同燃烧成照亮文旅发展的火炬。

登顶:群峰俯小

状元楼坐西朝东,矗立在罗盘顶制高点,七重飞檐斗拱,红柱碧瓦。门楹镌联:“状元楼刻状元名,文风兴故土;罗盘顶正罗盘向,骨气贯苍穹。”还未走近,便觉浩然之气扑面而来。

穿门入阁,檀香袅袅,沿中间楼梯盘旋而上,二层至六层依次铺展古代科举图景:童生试笔、秀才策论、举人论战……及至第七层文昌帝君塑像前,魁星点斗图卷徐徐展开。恍惚间,似见无数寒门子弟在用笔墨为剑,在科举的江湖中披荆斩棘。

我忽然记起李荣聪写状元楼的诗:“砌楼层层石,上楼步步金。多少书生骨,磨成绣花针”。事实上,磨骨成针的何止书生?江湖中修炼绝技的武侠,阡陌间挥汗如雨的农夫、杏林里妙手回春的郎中、机杼前飞针走线的绣娘……“状元”从不限于庙堂之高,三教九流皆有登顶之路。正如匠人凿石能开万仞峰,百工执艺可破千重浪,能将一事做到极致,便是人间真状元。

登临观景台,但见群峰逶迤如浪,云雾在谷底翻涌。巴山大峡谷如大地秘卷,桃溪谷是飘动的翡翠书签,罗盘顶恰似镇纸,定住八方风云和四季风光。春来杜鹃破雪绽放,猩红花瓣缀满冰凌;盛夏云顶飞车掠过翠浪,惊起凉风沁人心脾;秋日层林泼彩,赤橙黄绿随悬崖秋千上下翻飞;冬至雾凇垂挂,滑雪板划开玉树琼枝。而悬崖边的步步惊心桥,玻璃栈道下深渊万丈,恰似挑战自我的无形考场,每一步都需凝神定气。

凭栏远眺,忽然想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眼前峰峦何尝不是人生隐喻?步步攀登,层层进阶——并非只有跻身庙堂才算成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不辍,将骨头磨成针、本领炼作剑、岁月酿作诗,何尝不是另一种“一览众山小”?此刻,群峰低首,不是臣服于海拔,而是向所有向上的生命致敬。

问道:挺膺担当

乘车从“山路不只十八弯”盘旋下山时,远处山体间的钢铁骨架在阳光下闪烁。导游说,那是西达渝高铁樊哙段正在建设,车站距景区仅16公里,预计后年通车,将与达陕高速、成宣大邻高速编织成网,让峡谷真正接上时代的动脉。

巴山大峡谷以前叫“百里峡”,曾是宣汉县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而今文旅扶贫、乡村振兴,让世代靠山吃山的当地百姓端起“旅游碗”,吃上“旅游饭”。十年前深锁重山的土家村寨搬下了山,而今小镇客栈灯笼映红青石板路。昔日的背夫后裔变成了民宿掌柜,采药人当起了掌勺厨师,连山间药草、溪里阳鱼,都成为致富增收的“活资源”。

采风回来,翻开景区资料,方知这方山水还集多重桂冠于一身: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规划》“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的重要内容,不但是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4A级景区,还是“川东药仓”“大巴山生物基因库”,更是巴文化的活态传承地。非遗“薅草锣鼓”的鼓点仍在田间回响,土家婚俗里的哭嫁歌依旧清亮,曾经阻碍发展的喀斯特褶皱,如今成了全球地质爱好者眼中的“天然教科书”。而这些闪耀标签的背后,是十年脱贫攻坚啃下的“硬骨头”——修索道、建步道,精心规划、全力打造,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峡谷,成为川渝文旅版图上的亮眼坐标。

巴山大峡谷的建设者,才是真正的大侠!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带领乡亲以愚公之力搬走贫困;在文旅融合浪潮中,让巴山脊梁、百里画廊,以绝美身姿笑迎四海宾朋。如今,作为达州的龙头景区,巴山大峡谷这位守望千年的“峡之大者”,正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新起点,“用美回答一切”,用最原生态的“巴风土韵”,在达州“重振巴渠雄风”的征程中挺膺担当,将亿万年地质沧桑,锻造成属于新时代的奋斗荣光。

□张安强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