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这片被红色历史浸润的土地,镌刻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从张爱萍故居的青砖灰瓦,到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的石朝门,从社区党员重温誓词的庄严场景,到校园里稚嫩的红色宣讲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每一个通川居民的血脉。
近年来,通川区以红色文旅为骨、以红色教育为魂,通过遗址保护、业态创新、全龄浸润,让沉睡的红色记忆苏醒,让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奋力书写“红色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新篇章。
文旅融合薪火传
清晨的神剑园,红旗漫卷。这里正举行一场升国旗仪式,游客王勇带着孩子肃立敬礼:“重游这里,想让孩子知道,在假期的喜悦里藏着先烈的牺牲。”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剑园已成为通川红色文旅的“打卡地”,而这只是通川让红色遗迹“活起来”的一个缩影。
保护为先,让红色遗迹“存下来”。走进罗江镇张爱萍故居,80余件实物、400余张图片静静陈列:将军用过的望远镜、泛黄的作战地图、与战友的往来书信……这些器物串联起张爱萍将军的革命生涯。毗邻的红军文化陈列馆里,“红军战斗在达州”“英烈浩气壮达州”等6个展厅,用史料与文物还原了达州儿女的革命史诗。“我们对省级文保单位张爱萍故居、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设立专门管理所,安排专人守护,仅神剑园就投入2.2亿元用于修缮与展陈提升。”通川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梳理不可移动红色文物44处,让历史的见证得到妥善保护。
融合为要,让红色文旅“火起来”。通川区深谙“文旅融合”的力量,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产品。神剑园推出“沉浸式红色课堂”:游客在将军树下听情景教学,在5D影院看《神剑出鞘》纪录片,在战史广场重温“中国红色第一联”的故事。国庆期间,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15名讲解员定时提供免费讲解,幼儿园老师带孩子来听故事,大学生组团来研学,红色旅游成为新风尚。
梓桐镇的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则演绎着“红色+乡村”的融合样本。这里的石朝门立柱上,“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石刻历经90年风雨仍清晰——这便是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的革命印记。依托这一资源,梓桐镇打造“红色走廊”:渔河村的“美丽庭院”里,红军搀扶伤员的雕塑、军民握手的民俗画、仿战斗枪口的土墙装饰,让红色元素融入乡村肌理。村民何志明的小院,青砖青瓦围栏、旧物装饰的凉亭,既保留乡愁又浸润红色,“来参观的游客多了,村里的土特产也更好卖了。”
规划为纲,让红色产业“强起来”。通川区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339”发展路径:建设3个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完善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施9项重点工程。目前,“神剑园—五高小—红八十八师政治部旧址—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专线已纳入全市经典红色线路,罗江红色绘本小镇、蒲家红八十八师旧址修缮等项目稳步推进。“我们要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记得牢,让红色文旅成为带动发展的新引擎。”通川区文旅局负责人说。
基层浸润根脉深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朝阳街道马房坝社区的活动现场,老党员赖永平举起右拳,声音铿锵。这场“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活动中,党员重温誓词、聆听红色宣讲、领取慰问品,更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红色传承,在通川不仅是记忆的追溯,更是融入日常的行动。
社区里的红色阵地,让初心“看得见”。马房坝社区的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详解“川善治”理念,开展防诈骗宣传,更介绍了社区党建引领下的民生成果:“老旧小区改造后,楼道亮了、路面平了;养老食堂开了,老人吃饭不愁了。”老党员王立学感慨:“社区像个大家庭,我们老党员要发挥余热,和年轻人一起把家建设得更好。”社区党委副书记徐洪敬说:“我们要让党员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每一件民生小事上。”
街巷里的红色身影,让精神“传得开”。尹开远的身份有两个:红色故事宣讲人,以及凉水井社区四锦园党支部书记。作为前者,他走进校园讲述革命历史;作为后者,他是居民口中的“义务电工”“解难书记”。谁家电路坏了,他拎着工具就上门;小区要装充电桩,他挨家挨户征求意见;邻里有矛盾,他耐心调解……“我穿了5年军装,戴了35年党员徽章,不管在哪,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尹开远的行动,正是红色精神在基层的生动诠释。
历史里的红色密码,让信仰“扎得深”。“中国红色第一联”的故事,藏着通川红色传承的密码。1933年,农民知识分子何永瑞父子以军旗上的“斧头镰刀”为灵感,写下“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刻于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石柱。为保护石刻,何家次子夫妇夜里糊平字迹,让这14个字在风雨中留存。如今,对联被国家博物馆珍藏,成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这副对联告诉我们,红色不是抽象的符号,是老百姓对新生活的向往,是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神剑园讲解员魏齐说。
教育沃土润心田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在通川区一小莲湖学校的礼堂里,《红星闪闪》的歌声清亮激昂。舞台上,“神剑之星”小小红色宣传员谢骐阳正讲述《王二小》的故事,眼神坚定;台下,稚嫩的掌声与共鸣的泪光交织——这是通川区红色教育浸润童心的生动缩影。
红色教育,在通川从未局限于课堂。从幼儿园到中学,从校园到社会,一张覆盖全年龄段的红色教育网络正悄然铺展。
校园里的红色课堂,是传承的主阵地。在通川区罗江八一希望学校的操场上,五星红旗与朝阳同升。退役军人黄昌明身着军装,向孩子们讲述边境作战的亲历:“我身边的战友接连倒下,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台下,学生冯莉涵眼眶湿润:“我要像先烈那样勇敢,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作为中国工农红军达州张爱萍红军小学,这所学校始终以“赓续红色血脉”为办学理念,邀请老兵进校园、组织红色研学、开展国防教育,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赛场中的红色演绎,让传承更鲜活。“神剑之星”小小红色宣传员选拔赛从2023年9月启动,历时10个月,3000余名选手参与26场选拔。从《小小竹排》的舞蹈到《铁环滚滚》的情景剧,从《抗日小英雄雨来》的朗诵到《不朽的冰雕》的讲述,孩子们用艺术诠释红色故事。通川区一小莲湖学校副校长罗元春说:“孩子们在排练中查阅史料、感悟精神,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本更有力量。”最终,活动评选出“百强选手”,这些孩子成为校园里的“红色小使者”,将故事讲给同学、传给家人。
幼儿的红色启蒙,让种子早发芽。在“红色睿思娃红星耀巴渠”幼儿红色故事大赛现场,扮演王二小的杜萱菲小朋友奶声奶气地说:“我要像他一样保护祖国!”刘洋溢小朋友在讲述《军礼》后认真表态:“先烈用鲜血换来了好日子,我要珍惜。”2000余名幼儿参与选拔,12个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家长刘倩感慨:“孩子讲述的过程,也是理解‘爱国’的过程,这颗种子会在他心里慢慢长大。”
老兵的红色宣讲,让历史可触摸。59岁的尹开远是通川区首届红色故事宣讲人,也是东城街道凉水井社区的“老兵书记”。1984年,他在云南红河战区参军,亲历战火;如今,他走进校园、社区,用哽咽的声音讲述战友的牺牲:“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盛世,我们要替他们好好守护。”达州市高级中学学生王静听完宣讲后说:“课本里的‘英雄’变成了活生生的故事,才懂和平有多珍贵。”
红色教育,既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担当。在通川,红色基因是课本里的故事,是景区里的文物,是老兵的讲述,是党员的行动,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当前,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正以文旅为笔、以教育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续写着“薪火永续”的新篇。而这故事里,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通川人。
□记者 陈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