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鱼水深情 ——达州东部经开区双拥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版次:04  作者:  2025年08月05日

欢送立功喜报。

八月的达州,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涌动的温情。在达州东部经开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大厅里,一场特殊的八一生日会暖意融融。奶油蛋糕上,八一字样的蜡烛跳动着橘红色的火苗,映亮了十多位抗美援朝退役老兵布满皱纹的脸庞。曾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罗昌发老人,颤抖着双手抚摸蛋糕边缘,浑浊的眼眶泛起泪光:“没想到啊,离开部队这么多年,还能过上这样热热闹闹的建军节,就像当年在连队里和战友们一起过节,心里头暖烘烘的。”这样的温情场景,正是达州东部经开区双拥工作深入民心的生动剪影。

作为浸染着红色血脉的革命老区,达州大地上从不缺少军政军民团结的动人故事。达州东部经开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融入发展血脉,以“凝军心、解军忧、暖民心”为主线,让双拥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得愈发绚烂,奏响了新时代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华美乐章。

精准滴灌

让优抚政策带着温度落地

2025年春节前,东部经开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张迅带着工作人员,踩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来到退役军人郑明健家。推开斑驳的木门,看到墙上挂着的“光荣之家”牌匾,张迅快步上前握住郑明健的手:“老郑,我们来给您拜早年了!”当得知他的两个孩子正为新学期学费犯愁,随行的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当即拿出政策手册:“您放心,符合条件的军人子女教育资助政策,我们这就帮您办理手续,绝不能让孩子因为学费耽误学业。”

“不让军人流血又流泪”——这句沉甸甸的承诺,在东部经开区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2025年春节期间,全区52名优抚对象收到了慰问金和年货,2.9万元的关怀款物如冬日暖阳;11名驻区部队官兵收到了0.66万元的慰问品,每一份礼物都饱含着“军爱民如父母,民拥军似靠山”的深情。

在东部经开区公共服务中心的优抚窗口,厚厚的台账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每一组数字背后都连着一个家庭的期盼:2025年1至5月,812.67万元退役军人优抚资金精准覆盖11339人次;20.04万元医疗救助资金为48户困难军人家庭纾困解难;4.80万元为15名1—6级伤残军人代缴了职工医保……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经开区精心构建的“一人一档”精准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与社区网格员的“双线联动”,服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角落,确保优抚政策“不落一人、不少一分”,让每一份关怀都直达最需要的地方。

当上级通知优抚标准调整需要补发资金时,区财政局的熊万辉和同事们连续三天泡在办公室。核对信息、校准系统、批量转账,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直到除夕前一天凌晨,当系统显示最后一笔30.87万元补发资金成功转入第2265名优抚对象账户时,熊万辉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办公室里突然响起自发的掌声。“那一刻,觉得所有的熬夜都值了。”他笑着说,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欣慰。这种“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让政策的温暖总能踩着节点抵达。

赋能成长

让退役军人继续绽放光彩

“退役即入学,入学即入职”——这是东部经开区为退役军人量身打造的成长加速度。2024年,全区42名大学生新兵收到了总计66.9万元的入伍奖励金,每一笔汇款附言里都写着“家乡等你建功立业”;48户义务兵家庭领到了90.432万元优待金,红底金字的存折上,印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烫金字样。这些政策像一颗颗“定心丸”,让青年们带着家乡的期盼奔赴军营。

2025年3月,18名退役军人载誉返乡。东部经开区第一时间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应性培训课程,从职业规划到技能实训,从政策解读到心理疏导,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没想到刚回来就有‘专属培训’,感觉心里特别踏实。”退役军人高从伟说。100%的培训率,让他们实现了从军营到社会的无缝衔接,不少人在培训期间就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真正做到了“转身即转型,退伍不褪色”。

更让人热血沸腾的是,立功受奖的喜报像春天的燕子,不断飞回东部经开区的乡村和社区。2025年,全区为立功军人发放8万元奖励金,而比奖金更珍贵的,是敲锣打鼓送喜报的荣光。在亭子镇,军属刘阿姨穿着新做的红衣裳,胸前佩戴着“光荣军属”绶带,看着村干部和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同志举着“二等功”喜报走进院子,激动得抹起了眼泪:“我儿子在部队给国家争光了!这比啥都金贵!”现场引来了街坊四邻的围观点赞,羡慕的目光里满是对军人的尊崇。

阳光安置

让就业创业之路洒满关怀

“请问这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我们单位需要熟悉基层治理的人才,您在部队的管理经验非常匹配。”在经开区公共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双向选择会”正在进行。转业士官们西装笔挺,与十多家接收单位的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岗位需求、个人特长、发展前景……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耐心解答。区人社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创新建立了‘需求对接—岗位开发—人岗匹配—跟踪服务’的闭环机制,全程公开透明,就是要让转业军人走得稳、走得远。”

2025年3月,18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4名部队伤残军人也得到了妥善安置。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东部经开区还组织了“政策宣讲会”“老兵带新兵”等活动。转业士官谭员川,如今在麻柳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他在分享会上说:“脱下军装,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保家卫国的责任。”

对于有创业梦想的退役军人,东部经开区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的“军创贷”成了“及时雨”。退役军人陈友元承包了3200亩土地搞种植,却卡在了高额的运营资金上。“军创贷”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不仅简化了审批流程,还给出了优惠利率,更联系了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这比我自己‘徒手打天下’踏实多了!”如今,陈友元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带动了周边50多户农户增收。像他这样通过“军创贷”实现创业梦的退役军人,全区已有5名。

情法交融

让权益保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有诉求随时找我们,老兵调解室就是你们的‘娘家’。”在东部经开区的“老兵调解室”里,退休军官老张正耐心倾听一位退役士兵的诉求。针对涉军信访人员群体,东部经开区建立了“风险排查—预警研判—分类处置”的全链条机制,为每位有诉求的退役军人制定“一人一策”化解方案。由老兵担任调解员,用“战友话”解“战友结”,让矛盾在共情中化解于萌芽。

2025年1至5月,结合“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征集活动,全区共收集到退役军人诉求2149条。从社保接续到住房安置,从子女入学到就业帮扶,每一条诉求都被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分类处置率达100%。退役军人赵大哥因社保转移手续繁琐犯愁,工作人员全程代办,仅用3天就办好了所有手续。“本来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一个电话就解决了,这服务太暖心了!”

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军民同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续写。优抚台账上的数字在不断更新,喜报送达的锣鼓声时常响起,退役军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这些温暖的瞬间,共同编织成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壮美画卷,见证着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达州东部经开区将继续把拥军情怀深植于心、付诸于行,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目标,让双拥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让“鱼水情深”的旋律在这片热土上永远传唱。

□文/图 记者 赵曼琦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