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瓢儿菜 版次:06  作者:  2019年04月18日

瓢儿菜,本不是四川方言。此菜,也非四川特有。百度百科说:瓢儿菜,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经霜雪后味甜鲜美而著称于我国江南地区,被视为白菜中的珍品,可以炒食,做汤。在上海,它好像叫青梗菜。瓢儿菜其名,由其形所得。它叶片近圆形﹐向外反卷,叶柄绿白色,宽厚。基部略凹,很像一柄小瓢。郑板桥曾有一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其中淡泊的风雅,浓郁的乡情,读来还有些味道。

但瓢儿菜,在部分四川人嘴里,却又是方言。这部分四川人戏称瓢儿菜为“老人公菜”。爱开玩笑的人,讨巧卖乖,借着瓢儿菜之“瓢”音,暗地里将它改为“嫖”。于是,正正经经的瓢儿菜,在四川方言里成了带着乱伦笑话的“嫖儿菜”。嫖,儿,皆不用说。菜,指老婆。过去,女子地位低下,不但吃饭不上桌,而且经常被男人锤打,是男人的“下饭菜”。“嫖儿菜”,是烧火、扒灰的意思。

据传,烧火、扒灰之说,源于宋朝。有说苏东坡的:苏东坡晚年丧妻,与傻儿子、儿媳住一起。一日,苏东坡走进书房,见桌上布满灰尘,便顺手在桌上写了两句诗:“青纱帐里一琵琶,纵有阳春不敢弹。”儿媳妇进屋看见,在后面添句:“公公若想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刚写完,儿子进来了,苏东坡赶紧用衣袖擦去桌上的诗句。儿子问:“父亲在干什么?”苏东坡答:“抹灰”(抹,读作má)。从此“抹灰”不胫而走,并音变为扒灰。灶边扒灰者,必是烧火佬,公爹便被戏称为“烧火佬”。有说王安石的:儿子死后,王安石给儿媳在后院盖房居住,可能是担心儿媳红杏出墙,经常去监视。儿媳误会,在墙上题诗说:风流不落别人家。王安石见后,用指甲把这句诗抠掉。墙是石灰墙,王安石之行为被说成是扒灰。

清代王有光撰《吴下谚联》,认为苏说也好、王说也好,都是牵强附会。并释扒灰之由来云:“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民间亦另外解释说:扒灰要弯腰跪在地上,这样就把膝盖弄脏了;膝媳同音,脏了膝盖,是指脏了媳妇。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