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8版)表达了忧国忧民、安定天下的远大抱负。同时还写下了哀婉凄美、柔肠百结的悼亡诗《遣悲怀》,为中国诗歌长河留下了千古绝唱!通过其言传身教、诗咏唱和、骚客往来,开启通州之良好学风与文风。故微之诗韵潜移达州、默化巴地,使这片土地一直文风盛行,诗人作家辈出、鸿篇巨著不断。尤其现当代,文学创作更为繁荣,“巴山作家群”闻名遐迩,诗歌方面亦是群星闪烁、交相辉映,足见元九遗风尚存,流芳千古。
公元818年夏,通州刺史病逝,元稹代理通州刺史,接替州务,一时雄风大振。他告诫百姓对庄稼除草薅苗,加强田间后期管理,以利庄稼生长,粮食丰收;他督导发展生产,减轻负担,发动州人“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种张本”;带领通州人民兴修水利。还在南外翠屏山建戛云亭居宿,亲事农事,指挥农业生产,使通州生气复发。为早日结束通州人民“架木为巢居,刀耕火种少用牛"的原始生活,他数次率领官员、百姓,亲拟祝文《告畲三阳神文》《告畲竹山神文》《报三阳神文》等在华阳观祭天气,求上苍风调雨顺、来年丰收、百姓安康。在接替刺史职务仅七个月中,他凭依监察御史之经验,整治吏政,出台优惠政策,“简用纪律,农劝事时,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轶。”大大改变了通州的落后面貌。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初九,元稹离开通州时,百姓依依不舍,登高而望,目送天涯,留下了“元九登高”这一民俗。此后,每逢正月初九,达城人倾巢出动,登高远观,思古述怀,历千载而不衰,经沧桑而尤盛,实为国内罕见。2006年,达州市人大常委会顺乎民意,作出建立“元九登高节”的决定,将每年正月初九确定为“元九登高节”,使这一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独特民间习俗得以固定化。
离开通州后的元稹,依然命运多舛。刚回朝廷不久,又被奸人所害,先后被贬同州、武昌等地。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暴卒与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53岁。
大唐历史的天空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诗星,备受风雨雷电之袭击后,不幸早陨,惊愕朝野,撼动神州。他获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含泪为其撰写墓志。他和帝王的死去一样,唐朝历史大事记中,赫然写着:“831年(唐大和五年),诗人元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