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从“通行靠走”到“抬脚上车” 细数宣汉县20年交通巨变 版次:06  作者:  2020年01月17日

“要想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走在前。”宣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山高路陡,峡谷幽深,壁立千仞。曾几何时,一度因交通滞后,人民群众“看到山、走一天,看到屋、走得哭”。曾几何时,宣汉县“通行靠走”落后的交通面貌像大雾一样笼罩着宣汉……如今,达州市建市2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感慨,20年风云巨变中,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一条条农村公路全线贯通……宣汉县围绕“以构建乡镇场镇连接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总体目标,加速构建“内畅外联”交通格局,形成了南北有快速通道、东西有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的交通网络。境内群众到达州城最多只需一个半小时,“通行靠走”的局面彻底成为了历史。截至目前,全县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其中村道及以上等级道路5800公里,通组入户路4885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建制村、贫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组入户率约85%。前河、中河、后河、州河通航总里程94.6公里,大小码头12个。铁路通车里程37.5公里,火车站3个(宣汉站、毛坝和石柱槽货运站)。有客运站场40个,客运企业5家,客运车辆576辆,货运企业29家……

出行路 “早出晚到”到“说走就走”

近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改善交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执著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事业大发展,走进宣汉县交通运输局,一个个奖牌、奖杯、奖状映入眼帘,宣汉交通的崭新面貌犹如一幅壮锦展现在面前。今日宣汉,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蒸蒸日上,人流物流繁荣景象屡见不鲜。

忆往昔,方知来路多艰。改革开放前,宣汉县多个村不通公路,宣汉南行到达州要经过双河行驶三个多小时,北行到南坝要三个小时,北部山区很大部分群众未出过山,三分之一的人未见过汽车。出个远门走一天,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是当时最真实的出行写照。在资金、技术等重重困难困扰下,宣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发起了一次次交通攻坚战的集团冲锋,在新建城开公路的过程中,沿线乡镇组织民工2300多人,大打路基工程突击战。修路民工、区乡干部自带粮食,扛着锄头上了工地,在大山丛立陡峻的峡谷中,战天斗地,白天一身汗,晚上男女老少一起睡岩洞、打地铺,吃玉米、洋芋粗粮,奋战四个半月,路基工程形成。经过二十个月浴血奋战,1997年5月城开路全面竣工。“十五”时期,实施了“乡通畅”、“村通达”工程,使全县通车里程达到4013公里,初步形成“三纵三横”大骨架。“十一五”期,构建形成“三纵七横”骨架网。十二五”以来,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基本形成了“一纵一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纵八横”国省县公路等级并联网。形成了南北有快速通道、东西有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的交通网络。当地群众到达州城只需一个半小时,综合交通网络,让人民群众从“早出晚到”成功转向“说走就走”的出行局面!

产业路 群众脸上展新颜

农村奔小康,关键看交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交通的飞速变化,让百万宣汉人民驶上了脱贫奔康的康庄大道,当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路通了,人民群众的干劲更高了,发家致富的路子更多了,农产品的销路更加便捷了,一条条的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为脱贫路插上了翅膀。以前的庙安乡村民种玉米、西瓜、稻田,但由于交通不畅,导致农产品滞留,村民常常苦不堪言。如今的乡村道路直连乡亲们的家门口。乡亲们不禁感慨道:“现在我们是道路交通四下连,特色农业挣大钱,买房买车不愁钱,外出务工人员都愿回家来过年。”

一条路的畅通可以改变一个村庄、一项产业的命运。庙安乡、普石路、天七路等项目的通车,给沿线乡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和景区内环线的通车,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现在县上开发巴山大峡谷,水泥路修到了药园,我的云木香、黄柏等药材一到收获季节,外地药商把车开到家门口,仅节省运费一项我就可以多赚几万元钱……”家住海拔2000多米的龙泉土家族乡种药大王陶化忠说起交通状况的变化兴奋不已。

旅游路 风景这边独好

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幅员575.1平方公里,辖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土家族乡,有近7万土家族群众聚居于此。片区内群峰逶迤、峡谷纵深,山险水秀景奇,自然资源丰富;曾经樊哙屯兵、薅草锣鼓盛行,历史文化、人文风采深厚。但一度因交通滞后,这里的群众出只能守着“金钵钵”过着穷日子。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为揭开巴山大峡谷神秘面纱,激发蕴藏千年的潜力,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脱贫致富,宣汉县县委、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锁定文旅扶贫发展总体思路,带领全县人民从交通基础设施上率先突破,吹响了巴山大峡谷片区交通攻坚的集结号和冲锋号。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战,巴山大峡谷农村公路内环线43.8公里、外环线156公里建设完成,比计划工期提前了半年。道路建成后,极大提升了峡谷片区的交通条件,游客从达陕高速公路巴山大峡谷互通出口,经巴山大峡谷农村公路抵达峡谷核心景区仅需50分钟,比以前节约了近一个半小时,从达州火车站、达州机场出发也只需2小时的车程。油化新建的巴山大峡谷农村公路内环线上的“山路不只十八弯”成了“网红景点”,迅速被外界熟知和关注,亮相2019年中央春晚,并被中国公路学会评选为“2019全国美丽乡村路”,让人叹为观止!盘旋挺进的巴山大峡谷农村公路在云遮雾绕的大山深处传递着路自成景、路景相融、路业相生的活力,让巴山大峡谷内的大象洞、桃溪谷、罗盘顶等景点连成一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AAAA级文旅景区,景区日均游客量达1.5万人,酒店、农家乐、民俗等相继兴起、蓬勃发展;昔日的农家娃成了观光车驾驶员,农家妹子成了导游和舞者;片区内中药材种植业大规模集约发展,药农年净增收500万元以上,助力102个贫困村、9万贫困群众特别是近7万土家族贫困群众成功脱贫。

未来路 加速构建“内畅外联”交通格局

20年交通巨变,时间是对交通事业最真实的记录者,一条条蜿蜒的道路见证着成长轨迹,一项项傲人的成就奖章彰显着宣汉县交通实力。多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公路建设高潮。一条又一条公路的毛细血管在不断完善,连起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全县交通呈现出“四个更加明显”的态势:一是路网骨架更加明显。特别是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打通了宣汉北部横贯东西的大通道,全域交通大环线正式形成,乡镇场镇连接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加速实现。二是扶贫成效更加明显。实现211个贫困村硬化路全覆盖,近70%的社通组入户路,助力宣汉成为全省脱贫人口最多的县。特别是北部山区农村公路建成后,文旅产业生机盎然,近9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三是均衡发展更加明显。在推进贫困村道路建设的同时,注重完善非贫困村道路交通,形成了统筹共进的良好格局,道路交通直接通达率大幅提升。四是畅行水平更加明显。随着全县国省道改造、渡改桥建设和破损路面维修整治的加速推进,“畅洁绿舒安”的道路通行环境基本形成,道路使用性能明显提升。

未来,宣汉县交通局将围绕“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总体目标,聚焦脱贫决胜和基础短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兜底冲刺,加速构建“内畅外联”交通格局。

□本报记者 钟泽廷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