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了,富足了,曾经的野菜成为餐桌上的珍品。仲春至初夏,四川的农家乐配出的菜品里,就常有一种名为苦麻菜的野菜。苦麻菜,在田边地旁,坡上坎下,东一簇、西一簇地丛生着,很容易遇见。要吃,洗净用开水焯熟,切成小半寸的段或米头大的粒,加油盐酱醋蒜等凉拌。初入嘴,有淡淡的苦涩味;多嚼会,却有悠悠的清凉在口腔弥漫,身心顿时一爽。名为苦麻菜,却只苦不麻,怪哉。
《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四《物产志》之“植物所属”有“莴麻菜”条:“一名苦麻菜,古之荼也。略似莴笋,唯茎小耳。凡人之目贸贸者,多以食莴麻菜讥之。《方书》又谓能明目,孰确待证。”《尔雅》释:“荼,苦菜。”荼毒一词里的荼,就指苦菜。《礼记·檀弓下》有“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句,郑玄注:“贸贸,目不明之貌。”四川人受冤枉,被人指证说看见他做坏事,会激愤地回击对方:你什么时候看到的?在哪里看到的?怕是莴麻菜吃多了,眼睛不清亮啰!
汪曾祺散文《五味》里说:“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苦。”苣荬,读作qǔ mǎi。甜荬、苦荬是甜苣荬菜、苦苣荬菜的简称。读到这里,想:苦苣荬菜,省掉苣字就是苦荬菜,读音与方言里的苦麻菜近似;莫非,方言里的苦麻菜,就是汪曾祺笔下的苦苣荬菜。百度上查看苣荬菜的图片,与平时见到、吃着的苦麻菜完全一致。再查苦荬菜,百度百科说:“苦荬菜即山苦荬。”山苦荬的别名中,有苦麻菜。还介绍了凉拌苦菜:入沸水锅焯透,捞出,切碎;将蒜泥、盐、味精、香油和醋放在小碗中搅匀,浇在苦菜上拌匀即可,做法与四川农家乐里的做法同出一辙。
没想到,平凡得有点卑贱的苦麻菜,有一个典雅的古名:荼;有一个规矩的学名:苣荬。苦麻菜,或许是苦荬菜的谐音异写,用之既久,呼者既多,便约定成俗,成其俗名了。这,或许也是苦麻菜只苦不麻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