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7102厂开办“工人大学”,培养专项技能人才。

长征俱乐部举办062工程竣工验收大会。

三线建设时期,老一辈四川航天人建设厂房的场景。

从北京乘飞机,历时3小时,到达四川省达州河市机场。出了机场,驱车数小时,在转了数不清的弯、穿了无数座山后,就来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七院7102厂第一事业部。这里,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
20世纪60年代,有一群航天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岁月静好,不远万里,奔赴而来。在这荒无人烟的山沟沟里,他们默默地干着惊天动地的事情。如今,近一个甲子过去,依然有一群航天人为回应党和航天事业的要求,扎根在这里、奋斗在这里。
最后的村庄不“村庄”
清晨,天刚蒙蒙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七院7102厂第一事业部生活区的大喇叭里便响起了嘹亮的起床号。
这嘹亮的号声已在大山深处响了50多年。这里的一切,似乎还保留着过去军事化管理的生活习惯。
不多久,人们三三两两出现,走向食堂。包子、饺子、米线、小菜……早餐种类繁多,员工们仅需2到3元就能吃个饱。
用餐完毕,大家或开着私家车,或沿着小路徒步,伴着鸟叫虫鸣、呼吸着新鲜空气,上班开工。
“以前还有班车,现在有车的人多了,就取消班车了。”95后冉心志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他是7102厂第一事业部10车间的工艺员。成都出生、南京上学,最终,他却选择了来山沟沟里上班。“一方面是想去最艰苦的地方,为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自己也比较喜欢清静一点的环境。”他说。
在新一代的年轻人眼中,这里是“桃花源”;但在老一辈航天人眼中,这重重大山,掩藏的是曾经的艰苦岁月。
1965年,在中苏交恶、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攻势渐强的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创建三线基地的战略决策。在毛泽东同志“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部署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根据“大分散、小集中”和“靠山、分散、隐蔽”等原则,开始了三线基地的选点工作。
1966年,邓小平同志在前往甘肃天水的公务列车上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062工程(现七院)的定点建设问题,并拍板指示,将062工程定在四川达县。
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也是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少年觉醒的地方,徐向前、李先念曾率红四方面军在此与四川军阀激战。这里,曾燃起了星星之火。曾担任062基地总师、主管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的徐兰如回忆:“我们把航天工业基地建到老根据地来,先烈有知,当含笑九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
062基地,这个邓小平同志所描述的“地形好、物产丰富”的地方,也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沟沟。“一穷二白”“举步维艰”是062工程建设之初的鲜明特征。
062基地建设是典型的三线建设模式——边生产、边建设。人们上班时间搞生产,下班时间搞建设。第一事业部原后勤公司党支部书记苏德俊说:“不论是领导、大学生还是工程兵,下了班,只要楼长召集,便拿着工具去挖基坑、盖厂房。”
物资匮乏,062基地绝大部分的设备材料和生活物资就要靠“大解放”卡车从几百、上千公里之外的重庆、西安等地运送。山路不畅,车子进不了基地,只能靠“人拉肩扛”运输货物下半程。几趟下来,人们都累得筋疲力尽。
似乎有中国航天人的地方,就会有一些地名、场馆被冠以“长征”的名字。在062基地生活区的中央,就是一座被称为长征俱乐部的礼堂。这座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建筑分上下两层,能容纳2000多人。其落成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办062工程竣工大会。第一事业部党总支书记李涛回忆说:“‘飞向太平洋’发射成功以后,二炮文工团在这里面连续办了三四场文艺演出,场场爆满。”而作为这里最适合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这座礼堂也几乎见证了基地40年来的每一次重大事件,承载着老一辈四川航天人最深刻的记忆。
当时的生活区只有一个大商店——长征商场。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商场意味着粮食、糖果、难得一见的商品……一群北京来的大学生们亲切地唤它“王府井”,似乎是回到了繁华的长安街。
时光荏苒,50余年过去了,在一代代航天人的耕耘下,今日的山沟已然是新的天地。今天,长征俱乐部不再是大型活动的首选,长征商场也被大大小小的商业店铺所占据。生活区附近新建了一个文化小镇,三线建设时期的煤场也变成了“地标性”旅游景点,盖起了真人CS、恐龙公园、大巴山地质博物馆等。“许多人夏天到这里避暑,旅馆都订不上,饭馆门口都排着队呢!”7102厂第一事业部团总支书记陈江龙指了指博物馆说:“现在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
住宅楼、菜市场、特色饭馆、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智能路灯……随着沟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条条柏油路也将山沟沟与城市紧密相连。“重庆、成都,开车几小时就能到,出趟门再也不是难事。”陈江龙说。
荒凉的深山有了人气、换了新颜,山沟沟变成了小县城。这就是奋斗的力量。
三线建设期间,汽车队向沟里运送补给物资。
从留守、分离到奔赴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环境好转。考虑到山区的种种不便,在国家脱险调迁的号召下,山沟里的四川航天人陆续回到城市,在成都市龙泉驿建设了新的航天城。
2003年,7102厂也将主体搬迁到新航天城。但是,由于战略布局的要求,必须有人留下。于是,就有了“八百壮士”“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的说法,有了现在的7102厂第一事业部。
“桃花源”的背面是家人的分离。
“2020年,算上节假日、出差路过,一共回家八九趟。但对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觉得自己特别。作为一名党员,其实一些非党员员工做得不比我差,他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工作坚守在这里。”
2008年,龚计源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通过校招来到7102厂。从化铣车间的工艺到主任助理、副主任,再到生产制造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龚计源的青春岁月在山沟里度过,也收获了快速成长。“想过换一个工作,当时找到的也是国企,地点在城市周边,离我家也近,但是没去,还是觉得航天事业比较神圣。”
第一次听说的人,都会难以理解。在这样一个80%的员工都存在两地分居情况的单位,员工离职率却极低,而且每年还有源源不断的优质新生力量涌入。
90后的李力参加工作已经8年了。“刚来的时候比较拼,父母给我打电话不方便接。下了班时间又比较晚,父母都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因为保密的要求,我也不好解释,父母一度以为我进入传销组织了。”李力再提及这段经历时,还是忍不住笑出来。
努力付出让李力收获满满,现在他已经身兼生产二组组长、车间团支部书记、长征足球队大前锋“数职”。“热情是逐渐增长的,有一次从家里返回,走在生活区,看到‘长征苑’几个字,突然觉得自己从一个小家又回到一个大家,从那之后,真正地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一个家。”
从艰难困苦到热情理想,当年略显悲壮的“留守”“分离”,变成今天龚计源、李力等一代年轻人的积极“奔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下转07版)
□中国航天报记者 杨成 武亚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