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军街 (郑景瑞 摄)

范家老屋
20世纪90年代,《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三部方言电视剧风靡全国。剧中主要人物傻儿的原型范绍增,人称范哈儿,就出生在紧邻大竹县清河古场镇的华光社区(原华光村)。
华光社区位于清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西南面,面积3.2平方公里,辖5个小组,1800多人,初名光辉村,因村中羊耳岩寨内的莲花夜半放光辉而得名。华光属农村社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苎麻、柑橘、脆甜李等经济作物。2017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华光村里的传统院落
华光境内山清水秀,风光迤逦。这里的传统院落修建非常讲究,破土建房必择吉日,焚香祭土地神,看风水,厢房应低于正房,谓之“厢不压正”。建房时全村人主动帮工,不取报酬,主人酒肉相待,俗称请工。上梁时,用红线绕房四周,鸣放鞭炮,梁上系红布,贴“太公在此,请神退位”对联。上梁这天,亲朋好友持礼品祝贺,谓之浇梁,孕妇、寡妇不能入内。20世纪80年代后,旧习俗大部分废止。
华光的传统村落以范家人即范绍增的父亲修建的传统川东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建筑的特点是有宽敞的通街檐、石梯子、石地坝,建有山墙,砖木结构,通常以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形式存在,有的一层房,有的二层楼,宽敞的通街檐摆放桌子,解决下雨天办席没地方的问题。有的院落前面还有石头砌筑的朝门。传统院落主要在今一二组。
一组有王家塝院子和罗家大院子。王家塝院子为民国时期的豪绅王俊彦修建,130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小青瓦屋顶,坐西北朝东南,四合院,偏房各砌有山墙,通阶檐,正立面左侧建有一处大木仓,用于收租纳佃;正立面后面右侧有条石砌成的四楼一底碉楼,形似瞭望炮楼,两边进出均设有朝门,现依稀可见,保存不完整。罗家大院子,由杨姓人家在清代所建造,17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一层,小青瓦屋顶。
二组有新房子、范家老屋和作坊沟三个院子。新房子由范绍增之父范先级在清朝年间修建,民国年间扩修,坐西朝东,四合院,建有山墙,砖木结构,一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小青瓦屋顶,现正立面左侧山墙可见,保存较为完整,石地坝、石梯子、正面石板路等保存较完整,是范绍增出生之地。范家老屋同样为范绍增之父范先级修建,四合院,坐西朝东,15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一层,小青瓦屋顶,现存有山墙、正房和部分偏房。作坊沟院子,修建于民国,130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小青瓦屋顶;修建时,范绍增在此驻过军,作酿酒作坊,且有酿酒工人居住。
三组的村子里院子,范氏豪绅范之为修建于民国时期,坐西南朝东北,四合院,15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一层,小青瓦屋顶,雕梁画栋,地坝用石头铺成,石梯子,建有戏楼,正立面两边设有牌坊、吊楼大木仓等。解放初期,为华光村委会的办公地,后因偏僻而迁出,故名为华光村的“村子里”。
华光紧邻清河镇人民政府驻地。清河镇街道将军街(人称哈儿街),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形成规模,民国九年(1920)由开明绅士范先级等乡绅集资拓宽街道,修葺街面。民国二十年(1931年),范绍增在上海根据希腊建筑风格,制成图纸带回老家,并带头筹资改建而成,全长418米。整条街格调统一,风貌独特,排列整齐,气势恢弘。民国十三年(1924年),范绍增在将军街上街南段后侧20米修建将军公馆,三合院,一正厅两厢房,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正厅两楼一底七个开间,楼上楼下四周通走廊,系圆砖柱、木质楼宇构造,中梁上有龙抱柱大幅画像,造型别致,美观大方,1990年,清河区公所办公楼改建时被拆除。位于将军街124号的天井阁,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明达的旧居,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三层楼宇,圆砖柱木质楼宇构造,天楼、天井、窄梯相连,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天井四周屋顶皆向内,老百姓称为四水合一、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寓大吉大利。
弃暗投明的范绍增
说起范绍增,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提起范哈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范哈儿是范绍增的绰号,出生在如今二组的新房子。据《达州市志》和《清河镇志》记载,范绍增从小不喜欢读书,向往江湖豪侠劫富济贫。13岁时加入袍哥,终日在外游荡,后加入同盟会,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先后任川滇黔靖国联军援陕第二路总司令颜德基部的营长、团长,以及熊克武系第一军第六师余际唐部团长。驻云阳期间,曾回清河场,将被其抢过财物的人家请来,偿还损失。被杨森收编后,先后任旅长、师长。“四·一二”政变后,收留曾共过事的共产党员王维舟在军中避难。中共党员王维舟、曾敬孙到大竹策动范绍增反杨森,他欣然同意,并同王、曾一道联络杨森部驻梁山县师长郭汝栋、驻垫江师长吴行光,在垫江召开讨杨会议,通电讨杨,形成杨、范之战,被蒋介石委任川鄂边防军司令。刘文辉与刘湘为争夺四川霸权,刘文辉用重金50万元收买范绍增,范将刘文辉所送巨款之事告诉刘湘,并按刘湘的吩咐,将50万元拿到上海去玩耍、在重庆修建华丽的范庄。在上海时,被青帮仁社的老头子张锦瑚破格收为关门弟子。1933年,范绍增奉令出川攻打洪湖红军贺龙部,所属的一个团被歼,范绍增受伤,之后,他返川参与对红四方面军的围追堵截。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绍增请缨杀敌,只身赶到上海前线,任第十一兵团副司令。1938年初,被蒋介石委任为八十八军中将军长的范绍增自募兵员抗日,很快在四川编成4个团。他对官兵说:“过去打内战,都是害老百姓。这回抵抗日本侵略,我就是倾家荡产,拼命也要同你们一起把日本人赶跑!”后率八十八军出川,同日军作战,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中将。
1948年4月,国民党召开“国大”,范绍增被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12月14日,率所属官兵2万余人在渠县三汇通电起义。解放后,范绍增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等职,1977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
范绍增一生留下了巴掌打出个团长、范公馆只修半截、成妾之美、赏贴心豆瓣等逸闻趣事。
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清河,历史悠久,商业兴旺,文化繁荣。华光,清河所属并与场镇相连的村落,融入其中,深受其利,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别具特色。
舞龙灯,又叫舞龙。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清河舞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龙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龙随着宝珠翻腾起舞,称作二龙抢宝、二龙戏珠或耍滚龙。解放前,耍龙的人到绅士家去拜年,要设宴款待。耍龙的酒足饭饱后,光着上身,开始耍龙。打铁水的、爆鞭炮的、放花筒的,把彩龙团团围住,先后有序,各施其责,烟花、铁水此起彼伏,十分热闹。耍龙过后向主人祝贺春节,封讨吉利钱,主人向耍龙人赠钱。这样,一家一家地舞,从初一到十五的晚上才结束。
耍狮子。事先由袍哥、保甲长组织扎狮子、狮头,有的纸扎彩绘,有的木雕涂裱;狮身,在麻布上面加一层彩布制作而成。每年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一人耍狮头,一人耍狮身或狮尾;另有一人戴笑和尚面具,反穿皮袄,手执蚊帚逗引狮子起舞、追逐,狮子配合表演,有爬立竹竿、翻五台山、爬烟窗、摘灵芝宝草、海底捞月等节目。住户人家鸣放鞭炮,祝贺春节。有猪圈的人家,还要请舞狮的扫猪圈,传说扫了后就会六畜兴旺。
放烟火架。操坝上立一高高的木棒,木棒上架着富人扎的各种色彩的纸花,晚上将烟火点燃,烟火中出现很多奇形怪状的玩物:一会儿跑马灯,一会儿彩狮,一会儿折戏等节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抬亭子。用绑扎在高台上的一组人物来表现一出川戏主题。在约四平方米的平台上,树立一根铁杆,杆上支架横伸斜展,将白娘子戏许仙、拾玉镯、貂蝉戏吕布、战长沙等戏文中提炼出的人物、情节扎于高亭。彩亭上的孩子穿戏装,按戏中主要情节造型于平台,由四人或八人抬着,伴以彩灯、彩旗、吹打,游行于街上。
秧苗戏。每年栽秧结束后的农闲时间,各庙会主持请戏班子、木偶、灯影等戏种到庙宇、院坝唱戏,称之为秧苗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成为民间风俗。目前,几近失传。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得到周六昌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郑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