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与识字 庞雨,现供职于宣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过知非,喜欢读书,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打扫鸡去掉鸡qiào时,常想起奶奶。奶奶在生之日,喜欢吃鸡qiào。鸡肉炖好端上桌,父亲总要找到鸡qiào,搛给奶奶。我们说:鸡qiào有毒。奶奶笑而不答,吃得津津有味。鸡qiào又叫鸡屁股,指鸡肛门上边微微翘起的一团肉。所以,以为鸡qiào可写作鸡翘。有时又觉得人有“七窍”,推而及鸡,鸡qiào也可写作鸡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司马迁、蒲松龄笔下的躈,读作qiào。《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躈”字,注其音为qiào,释为:“〈书〉牲畜的肛门。”四川方言里的鸡qiào,虽并非鸡的肛门,但因邻近,很有可能应写作鸡躈。
《汉典》释躈:“古同‘噭’,牲畜的口;一说牲畜的后窍,即肛门。”《说文解字》收有噭字:“吼也。从口敫声。一曰噭,呼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口也。口俗本伪吼。”顾广圻《说文辨疑》云:“吼者,口、孔二字并成一字之误也。”所以,噭应解释为:“口,孔。从口,敫声。另一义说,噭是呼号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噭”字,注其音为jiào,释为:“〈书〉同‘叫’。”
细心查证,噭有三读。一、读作jiào时,同“叫”,意为呼喊、鸣叫。比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之“白鹤噭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杨”,杜甫《义鹘》之“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还指声音响亮,经常遇到的是“噭噭”一词。噭噭虽有多义,但都指颇为响亮的声音。有时形容哭泣声,比如庄子《至乐》之“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此哭不是嘤嘤抽泣,而是号啕大哭。有时形容悲苦声,比如潘岳《杨仲武诔》之“哀哀慈母,痛心疾首。噭噭同生,凄凄诸舅。”此悲不是暗自悲伤,而是呼号悲切。有时形容鸟兽鸣声,比如曹植《杂诗六首》三之“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陈子昂《晚次乐乡县》之“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此鸣不是莺燕婉转,而是嘈杂高啸。有时形容笑声,比如阮籍《咏怀》之“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悮羡门子,噭噭今自蚩。”此笑不是掩嘴葫芦,而是爽朗开怀。二、读作chī时,古同“吃”。三、读作qiào时,指牲畜的口,一般指牲畜的后窍,即肛门。
四川方言之鸡qiào,与足无涉,写作鸡躈不妥;与“口、孔”相关,写作鸡噭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