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避免“身后事”变成“麻烦事” 我市办理遗嘱公证人数稳中见长 版次:02  作者:  2022年04月21日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关于遗嘱的内容尤为重要。《民法典》规定: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这些规定意味着,公证遗嘱效力不再优先。如此一来,市民是否还会优先考虑立公证遗嘱?4月19日,记者从达州市佳诚公证处、达川公证处、大竹县公证处等处了解到,近年来各公证处办理的遗嘱公证件数稳中见长,90%遗嘱人为老人,且公证遗嘱中财产类型日趋多元。

避免“身后事”变成“麻烦事”

随着法律意识增强,市民对死亡一词不再讳莫如深,反而乐于在身体还健康时处理好“身后事”。记者在达州各公证处了解到,前去办理遗嘱公证的多为老人、重大疾病患者或是再婚人群,其中老人占比最高,达90%。

“有位老人去年7月份打电话来咨询公证遗嘱的事情,他家的情况算是一个典型案例。”通川区居民黄大爷的情况让达州市佳诚公证处主任郭斌印象颇深。黄大爷住在达州老城区,家中有4个子女,儿女双全的他本该安享晚年,却因为一些误会让子女与他离心,以至于年老患病后无人关心。2021年7月5日,黄大爷打电话咨询遗嘱公证事宜时向郭斌诉苦,称儿女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百年之后自己的一切财产(扣除丧葬费用)想全部捐给社会公益组织,不准备留给儿女。

“老一辈的人大多数有四五个儿女,有的老人不想自己死后子女争抢财产,就悄悄提前立下遗嘱;有的老人把立遗嘱作为对不孝子女的惩罚;还有的老人,会特别照顾偏爱的子女或者家庭困难的子女……”郭斌说,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公证处都将切实尊重老年人立遗嘱时的真实意愿,保障老年人遗产处分权。

“由于进行公证时,会全程录音录像最终刻光盘保存,所以立下的公证遗嘱可以直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郭斌说,为了避免“身后事”变成“麻烦事”,不少老人会选择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对自己的财产作出明确交代。据悉,2018年至2022年3月,达州市佳诚公证处累计办理遗嘱公证282件,达川公证处、大竹县公证处每年亦会办理数十件,数量均稳中见长。

财产类型逐渐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公证遗嘱中的财产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除了传统的房产、车辆、存款,还出现了股票、有价证券等理财产品。

“我们处理的财产比较单一,基本上以房屋为主。”达川公证处主任秦波说。同时,记者从其他公证处了解到,目前我市公证遗嘱涉及的财产类型主要为房产,其他较为常见的是车辆、存款等。

在处分房产时,不少老人走进了一个误区。“有的老人认为老伴离世后,两人共同居住的房屋就属于自己了,立遗嘱时就想处理那套房子,但这个认识是有误的。”郭斌表示,公民离世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可均分遗产数额。遗嘱人只能处分个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处分其他有争议的财产则无效。

“我们还遇到不少买理财产品的老人,他们的理财产品也可以立遗嘱处分。”郭斌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有的老人会购买股票、有价证券等理财产品,这部分财产也属于个人合法财产。郭斌推测,今后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或将发展成为新的财产类型写进遗嘱中。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未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