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次到成都进货都是凌晨3点出发,身体遭不遭得住哦!”潘传秀的丈夫龚乃明的每次抱怨都饱含真切的心疼。
“没办法哟,到成都荷花池市场进完货就已经是中午了,吃碗面就要往回赶。这样既节约时间又省了住宿费。”她温柔地对丈夫说。
“我多年没在家吃过团年饭,大年三十晚我把员工放回家过年,自己一个人照顾生意。”说起这些往事,她泪眼婆娑,“我这几年春节从没休息过一天,因为这是一年一度的旺季,我必须要抓住;这两年因为疫情,许多顾客选择线上买书,我就自己开车送,城里城外跑,有时一天要送五六十单……”潘传秀27年营销图书的日子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秀姐,别太辛苦了!”“为股东负责嘛!”她反倒安慰起合伙人来。
遇见书城位于达州中心城区核心商圈新世纪购物广场3楼。走进营业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遇见书城,简约大气的空间设计,明亮温馨的灯光布局让人眼前一亮。书城里,白发苍苍的老翁、意气风发的青年、活泼可爱的孩子留连于此,挑选着心仪的图书、文玩、饰品。
“我们书城的受众面很广,有热情的市民、渴望知识的学生、机关团体,还有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农家书屋,他们都是我的朋友。”说起书城,潘传秀无比自豪。
从小痴迷连环画里的精彩故事,特别是连环画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她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闻名中外的中国红色第一街——达川区石桥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更是声名远播。
1943年,潘传秀的父亲潘广伦就出生在石桥古镇附近的新进乡。她父亲从小勤奋好学,16岁到石桥镇农具厂做工,有一手精湛的铁艺绝活,经他翻制出来的锅罐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他靠这门手艺,养活了家里的5个孩子。
潘传秀回忆,为了让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父亲节衣缩食,时常花三五分钱在书店买连环画、小人书回来。她父亲又是讲故事的高手。月光下,地坝头,是孩子们听父亲讲故事的“课堂”。父亲讲故事绘声绘色,有一次讲到“武松打虎”,她家的大黄狗还狠狠挨了几拳,疼得嗷嗷直叫。
1972年出生的潘传秀,排行老五,自记事起,她就喜欢看书,对小人书尤其入迷。刘胡兰、雷锋、董存瑞、邱少云、王进喜、罗盛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英雄,给她的童年烙下深深的印记,决心长大后要用这些英雄人物的气概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书也是生意!”一语点醒梦中人,她在书店看书,不但看出了生意经,还“看来”了爱情
1991年,潘传秀毕业回到农村。
“整天看你的小人书,它能当饭吃?”妈妈见她常常书不离手,好不来气。她看连环画,不仅细读上面的文字,还对页内的每一幅画面都颇为上心,从构图到色彩、人物的神态,每一个细节她都认真观察,有时也拿起笔来勾画几笔。
1991年底,潘传秀在石桥镇街上谋得一份照相的职业。在取景上,她常把连环画上的构图融入照相中,古镇的一切都装入她的相机中。“构图之精美,令人信服!”达州摄影大师柏雄看到她的摄影作品惊叹不已。
1992年3月,高中毕业的潘传秀只身来到达城,当过保姆、帮人卖过衣服。但她不满足现状,一有空就在达城街头转悠。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上下几层楼,那书才叫一个多,一排排一行行,真是书的海洋。她按照分类,一天一个区域,足足在里面“偷读”了半个多月。
“你到底是看书还是买书?半个多月天天泡在这里,莫影响我们的生意哟!”书店的服务员见她只看书不买书善意地提醒她。
“书也是生意!”一语点醒梦中人,她反反复复琢磨这句话。
“这么多的书,又有这么多人在里面逛。”潘传秀想,既然是生意,卖书肯定能赚钱,否则开这么大个书店干啥?
人世间的事就这么凑巧,书,还成就了她一段幸福的姻缘。后来她在市内一家私人书店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龚乃明。一来二往,渐生情愫。
潘传秀不断琢磨,坚信自己的判断,“卖书肯定能赚钱!”于是筹了500元资金,直奔成都荷花池图书市场……
1992年底,她在达州市第一中学对面创办了精华书店,开启了她的创业之旅。
她用汗水和真情、用拼搏和智慧,在达城核心商圈创办起达州最大的书城,服务广大市民,造福千家万户
1992年,刚刚20岁的潘传秀,就认准一个理:卖书能赚钱。
“也不知道当年胆子怎么那么大!”她现在想起来都佩服自己,深更半夜敢独自坐火车下重庆、奔成都、赴武汉去进货。
“那时候没有银行卡,带几百块钱去进货,尽是十块的票子,为防小偷,我把钱缠在腰杆上,坐10多个小时的火车,哪怕是瞌睡来忙了,眼睛也不敢眯一下。”她讲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两眼放光,有时候为了省一两块钱托运费,和列车员“藏猫猫”,扛着五六十斤重的书,在车厢里东躲西藏。
1995年7月的一天,她去重庆朝天门图书市场进完货往火车站赶,肩上扛着新进的100多本书。天公不作美,突降暴雨。“作为一个女孩,当时好狼狈哟!”回想这件往事时,她哽咽得差点说不下去。昂昂头,她坚毅地继续说:“全身湿透不说,眼睛也睁不开,花25元钱买的新伞根本起不了作用,连伞骨都被吹断了。鞋子里全是水,走起路来哐啷哐啷地响。”
“伞断了,皮鞋泡坏了,但我用塑料布包着的书却没打湿一本。”讲完这段进货经历,她已是泪流满面。
“无论是一本书,还是几十本、几百本,甚或上千本书,一个电话都要送上门去。”她讲起送书的故事来如数家珍——住在张家湾通川区政府家属院的退休职工王大爷腿脚不便,在书店订了一本字帖,书到后她立即送上门;通川区凤北街道村民张大爷,在书店订了一本果树栽培实用技术书,书到后,她叫上一辆出租车赶快送上山去;开江县沙坝场一所幼儿园订了150本儿童读物,书到后立即租车送去,来回跑了八九个小时……
汗水浇来百花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她的贴心服务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全市多家幼儿园、中小学、机关团体、农家书屋都陆陆续续在她这里定书,生意一步一步地红火了起来。
梦想成真,一定是青睐时时有准备的人。2015年,她抓住机遇注册了达州市康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南城兴办实体书屋;2010年,她注册了达州市鑫遇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搏进了达城中心城区核心商圏新世纪广场,创办了达州规模最大的书城——遇见书城。
“遇见书城格调高雅,将传统行业更新换代升级,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它集图书经营、玩具、文创饰品、休闲咖啡等于一体,用真心的服务,用线上线下的融合,充分满足各个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让你在书海里找到自我。”四川文理学院的艾斌教授这样评价遇见书城。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忘初心,踔厉奋进,用真情书写出人生最美的篇章。”
“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她动情地说,她要以书为媒,以书搭桥,助力达城创文,用文化滋润市民。
27年来,她带领团队用文化浸润人,用大爱感召人,演绎出无数感人的故事——
在大灾大难面前积极伸出援手,为灾区重建、防疫等捐款捐物数十万元。
27年图书推广生涯,为乡村留守儿童捐赠图书1万余本。
27年图书推广生涯,帮助建设农家书屋100余个。
近30年来,她与政府部门同行,送出各类实用技术书籍5000余册。
2022年新春,她又参加了达川区委组织部、统战部为留守儿童举行的送书活动……
花香惹蝶飞,书香润人生。2021年,潘传秀当选为达川区人大代表,她在分组讨论中说:“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搭桥铺路!”
·曹成权 王承德
熊廷江 周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