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方言与识字 版次:07  作者:  2022年07月14日

庞雨,现供职于宣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过知非,喜欢读书,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旧时农家多贫困,饭尚吃不饱,穿也多破烂。讲究的农妇每天夜里都要端出缝补篮,就着油灯,缝补大娃细崽扯烂撕破的衣裤,该打补丁的地方打补丁,该liào好的地方liào好。补丁方正,线缝细密,颇见功夫,虽破却整洁。单身汉就不同了,运气好时遇到好心的农妇,“来,我给你liào几针,”将他衣服肩上的破口liào好。运气不好的只能自己胡乱liào一下,歪歪斜斜,纠纠结结,一看就知道是缺少内当家的货。

周恺《苔》卷一第一章:“他回去,把样式画给刘谭氏看,喊她也去敹件一模样的,天黑了灭了灯,手摸荷花绣,触到的就是幺姨太而不是臭婆娘。”周恺笔下的“敹”,应该就是四川人常说的liào几针、liào一下之liào。

敹读作liáo,指缝纫、修补。敹是个古字,最早见于西周《尚书·周书》之《费誓》:“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云:“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敿,读作jiǎo,系连。《说文解字》曰:敿,“系连也。从攴乔声。”《费誓》所言,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缝缀你们的军服头盔,系连你们的盾牌,不许不好!敹释为缝纫、修补时,常含随意、粗疏的意思。方言所说敹几针、敹一下,就指随便缝几针、草率缝一下。所以,后人解释孔颖达“穿彻之”为:粗率缝补。

四川有俗语: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敹裤裆。裤裆,是裤子最为紧要处。裤裆破了,必须尽快敹好。不然,人体最私密、最不应公开的器官就容易跑光。因为敹字较生僻,现在多说成“补裤裆”或“连裤裆”,虽意或相近,但不如敹准确贴切。这俗语与“屎来了,旋去挖茅厕”异曲同工,都指不事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才急急忙忙去处置。这样,自然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举措失当。

随意、粗疏地缝单衣单裤,多用敹。随意、粗疏地缝棉衣、缝棉被等,则用háng。周恺《苔》卷三第四章:“李世景叫了个铺子上的学徒帮他提鸡婆、补药,他自己一手拿绗好的衣裳,一手抱布料,往许宅去。”绗,读作háng,指做棉衣、棉褥时粗粗地缝,使布和棉花连在一起。《玉篇》释绗:“缝紩也。”紩,读作zhì,《说文解字》释曰:“缝也。”章太炎《新方言·释器》云:“今淮南、吴、越谓粗缝曰绗,音如行列之行。”绗是缝,敹也是缝,而且都是比较随意、粗疏地缝,但此缝与彼缝却有细微区别,汉字之丰富多彩、细致精微,由此可见一斑。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