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炽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梧桐叶子落地声应该是秋天的第一个声音。在晨钟暮鼓里,我立于梧桐树下,听到它发出的第一声轻响,顿生敬意!
秋天是一位剃头匠,它的担子一头挑着热,一头挑着冷。曹勋有佳词:“秋凉破暑。暑气迟迟去。最喜连日风和雨。断送凉生庭户。”在岭南,虽是浅秋,依然酷热难耐。最妙的是下一场大雨!秋雨一到,便会给人间带来丝丝凉意。
记得小时候,秋一立,若能听到瓦片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便固执地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交响曲!秋雨,时而温柔,时而激昂,当它与瓦片拥吻的时候,羞赧而又韵味浓浓,雨水从瓦楞间溅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唤醒了一个久远的梦。
古人笔下的秋声多愁善感、气象万千。“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郑板桥的秋声,缱绻多情;“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的秋声里,寸阴是竞;“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的秋声却如木鱼“笃笃”,空灵禅定……蒋捷的《声声慢》,堪称绘声名篇。开头便是:“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随后分别描写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真是声声愁苦、声声凄凉、声声思念!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雁鸣是万千秋声里的其中一种,其鸣也哀,如《诗经·小雅》里的“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窃以为,春天阴雨、夏天闷热、冬天奇冷,而秋日天高气爽,此刻天地间发出的声音,不应是悲切的,而更多的是喜悦。我喜欢读到这样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欧阳修晚年作的《秋声赋》,其实是告诫我们: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你瞧,田野上,高粱胀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菜园里的秋色同样美不胜收,绿油油的蔬菜,透着鲜嫩,还有红的西红柿、紫的茄子、黄的南瓜、绿的豆角、白的萝卜……果园里有尚涩的柑橘、清甜的火龙果、芳香的柚子……这时候的秋光,增加一分则太亮,减少一分则太暗,正是世间最美的时光翻动。
这时候聆听大地的声音,自是一番高远曼妙。晨窗旁,呼吸清新的空气,鸟脆脆、泉溅溅;正午,天蓝蓝、云淡淡,野菊花轻香十里,鲜花新果在和风里轻摇曼舞;夕阳西下,蛙鸣四起,秋虫唧唧,村民们集聚于莲塘一角,轻摇蒲扇,纳凉讲古;月光下,秋天身上洋溢着的山坡上瓜果的味道、稻谷中的太阳味道、桂花里的月亮味道……伴着农人们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在苍山之间连绵、飘荡……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不正是醉了人间的秋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