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从渠县走出来的清末外交达人杨宜治(上) 版次:07  作者:  2022年11月01日

渠县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渠县志》之《杨宜治列传》

□戴连渠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有一本《交轺随笔》,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有一本《惩斋日记》和一本《俄程日记》。这三本日记批露了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一位中层京官,去世前虽仅为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但他长期兼任总理衙门章京,在总署任职长达14年,熟悉清朝的对外事务,是当时体制内最通外交的官员之一。他以总理衙门章京的身份,起草了历年重要的中外交涉文书,参与中法战争后的中越勘界,又在中日甲午战争紧要关头前往俄国联络邦交。他将这些经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着清末外交的重要轨迹,成了晚清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写下和留下这三本日记的人,就是清末外交家、渠县人杨宜治,字虞裳。民国《渠县志》有清增贡生、四川高等学堂优级师范毕业、1910年任渠县教育行政主任的郭奎铨撰写的《杨宜治列传》。

一、青年初成主讲渠江书院

杨宜治的祖父杨立之,与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字春谭)先生同为嘉庆十八年癸酉科举人,善于写诗,曾游历大竹东湖后留下《东湖闲吟》四首,道光元年任江西泸谿县令,任上出游经过九江登庐山留下《望庐山》,道光丙戌年与出任贵州清平县知县的张瑛均奉清廷诏令运铜差,赴云南买铜同寓一室,杨立之的《使滇日程记》记录了此事。杨立之第一次看到苗寨写下了《长相思·苗寨》。民国《渠县志》录有其《山花四首》《调笑令·暮春》《如梦令·梦梅》《忆王孙二阙(春恨)(望秋)》《送晓山二兄南游还蜀四首》等诗词。杨立之后来在成都购房,入住浣花溪畔。杨宜治的父亲杨龙伯天生喜欢兵略,太平天国洪秀全起兵后,其前往苏松镇总兵王钟华幕府任参谋。杨宜治生于1845年,4岁时母亲去世,三弟宜瀚尚在襁褓中。杨宜治聪敏好学,先附学生员,后补廪膳生员,同治丁卯(1867年)举于乡。

杨宜治的前妻去世后,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杨宜治在渠邑耆宿余胜蛟的撮合下,与渠贡生张鹏飞的女儿定亲。由于杨宜治的父亲杨龙伯长期在军中,音讯全无,于是他“便因公车”东下江浙找寻父亲下落。一路辗转,“北涉河朔,南浮淮泗,溯于大江,遍访诸营垒,叩川人之从戎南北者,已知其父以同治乙丑(1865年)从提督杨鼎勋与洪军战”,伤重不治死于镇江,葬于丹徒郊外。他找到此处,只见荒冢累累无法辨认,于是“露宿荒郊,冀求感通者凡数月,又知当日长沙刘庆龄实主葬事,驰诣吴会以请,庆龄慨往指示,卒得扶柩溯流归葬于渠”。江苏巡抚李鸿章知道后,奏赠杨龙伯道员,并荫一子以知县用,对杨宜治的孝行,清廷传旨给予了嘉奖。杨宜治寻亲过三峡,写下了《峡中杂诗六首》。三年后即1871年杨宜治寻亲骸归,家贫已无法埋葬父亲,等待他的张氏变卖完嫁妆安葬了其父亲。在华阳知县王宫午(字介卿)的资助下,杨宜治于1874年7月以举人身份参加春官试考取内阁中书。在张氏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又生病,哥哥去世。杨宜治请假从京城送妻子回家,杨夫人就一直住在渠县侍奉母亲,直到1884年母亲去世。于是杨宜治就在京城、渠县两头奔跑近十年。

1874年9月,贵州金竹人杜瑞征署渠县,一到渠县,就邀请回渠的杨宜治主讲金榜山侧的渠江书院。杨宜治主讲渠江书院和探亲回渠期间,培养了不少人才,也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1877年大旱,从山西陕西到四川通南巴达,波及到渠县,导致渠县受灾收获不到二三成。杜瑞征想尽一切办法,向富绅募捐、没收走私的物品,向上建议缓征、免津捐、发帑助赈等,赈济极贫者一万七千多户五万多人,还有余钱资助陕西、山西等地抗灾,杨宜治据此写下《渠邑赈荒记》。1878年秋,经历大旱过后的渠县丰收在望,流溪场出现了双穗稻,认为是祥瑞之象。主讲渠江书院的杨宜治前往观之,写下《渠嘉禾考》。1879年10月,听闻曾支援渠县击溃伪铳领周、朱二逆的黔勇颜佐才去世十分悲痛,在渠县文峰山下的祥符寺东侧建三楹祠堂进行祭祀。祠堂建碑,杨宜治受命作《颜司马祠堂碑记》。杜瑞征劝杨宜治在渠江书院多种植树木,杨宜治想到种树与育人及文运的关系,写下《种树说示同社生》勉励全县学子。1881年春,杨宜治在本县望溪场故地重游关夫子庙,众弟子请他作文《望溪补修关夫子庙序》以纪。1881年夏,渠江洪水退后坡岸露出一块“宋故幸寅娘子墓碑”,杨宜治对其姓名幸寅及娘子的称谓进行了考辨,写下《宋故幸寅娘子墓碑铭》。1882年,根据朝廷设学要求,邑举人刘读藜等倡置学田,励文风,经知县杜瑞征核准募捐,杨宜治代官方起草了《创办学田公启》,募银两万余两,置田业三十契,年收谷三百二十二担,佃钱二千八百八十串,汇存渠人杨这斋创立的嘉惠局(渠县教育局前身)。民国《渠县志》同时还收录了杨宜治《中州杂感八首》《嘉隆八咏》《博望城怀古》《女甥涂篪始守贞叙》《邓仲岷遗稿叙》《杜羲甫司马<有闲斋诗>序》《杨宜治喜得李眉生廉访佚诗记》等诗、叙十余篇。

二、交趾勘界据理力争

光绪九年(1883年),杨宜治报名参加了总理衙门章京的考选,于光绪十年七月提前传补英国股章京实缺,入署办事。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杨宜治由内阁中书传补起居注主事。8月29日,总理衙门大臣、鸿胪寺卿邓承修(字铁香)推荐其作为随员前往两广,办理中越勘界事务。其《交轺随笔》就是记载中法战争之后,杨宜治随邓承修前往两广勘界的详情。“交”,即古交趾、交州,今属越南北部和中国两广的部分地区;“轺”,即使者的车驾。杨宜治得知消息,高兴极了,认为治国安邦,睦邻友好,虽只几字,却是意义深远之事,杨宜治遂逐日记载出行、踏勘、谈判的全过程。

9月9日出发一路向南,过上海、停留广州、过南宁、驻龙州,在驱驴、文渊、镇南关与法国使臣浦理燮正式会谈七次,小范围交流五六次,直到1886年3月15日达成广西西界勘关协议,20日先勘南关外,21日后分勘东西界。约定王之春、李勉林同狄、卜诸人由外界先勘洗马关至南关,再勘西界,至水口关止,李秉衡由内界与狄塞尔、卜义内诸人会于洗马关画押,邓承修与浦理燮等会于水口关画押签字。4月13日,邓承修与浦理燮终于在书约上画押签字,东西勘界完成,皆画有图。另外约定两国公使即日离开,中历九月相会于钦州、海宁之间,从广东界再勘起。

10月17日接总署电,法国派狄隆云南勘界事毕来广西,海士先到海宁。11月2日张之洞、邓承修两人商定东界办法,必须处处完我旧疆,其自分茅岭历丈二河而下至海宁入海,原属我国土,期不失尺寸,以上答朝廷,下无贻天下后世口实。12月16日杨宜治来到防城,21日赴东兴,25日狄隆到海宁,委员黄长龄带同绘测委员由东兴西界测绘,杨宜治也单骑跟行,溯江而上数十里。26日由江那起程,江湄纡折,峦深峻,诸人分路测量,乱石森峭,徒步扶掖而行,还有人马俱坠崖谷,人幸不伤。27日各员由百打先后绘至那良。接总署电,奉谕旨按图划界。

广西东界勘界简直就是一场拉锯战,从1887年1月3日开始,一直到4月8日,进行了十七次会议,主要是法方无理之极,既不按《云南条约》商议,也不按《接办勘界条约》定界,还不认中法及英三方所刊相同中越界图和历史志书划线,甚至无耻到先诺后反悔、反以手抄口述为凭。杨宜治照《一统志·廉州府》《钦州志图》《廉州志图》反驳,后在接总署转电谕旨“要求速勘速结,一律校图画押,无庸请示”和“中法界使先速校钦西及全桂之图,合者即定,不合者由恭与署商办”的指示后据理力争,3月2日起校北市以西及至隘店隘之图。据此,争议中的十万大山、三不要地、分茆领俱在中国版图。20日张之洞来电,分茆即在十万山之内,考据详明,很佩服,对杨宜治的过细工作给予高度赞扬。25日邓承修遣马铁崖平舆图进京投呈总理衙门并信件。29日邓承修偕同人赴芒街会法使,立清约、校清图、画押。当晚发总署电两广界,分四图:第一图起竹山至隘店隘口,嘉隆河、八庄、分茅岭、十万山、三不要地、派迁山均归我界;第二图起平而关至水口关外,至八里外越之那通关为界;第三图起水口关外至那岭岜赖之西南;第四图起岜赖外至各达村外止,与滇界接。

4月8日,海界也完成,只是法方要求先画海岛界之押,才更正前面所议争议地界。这可害苦了杨宜治,为了寻找证据,他用了8天时间沿途走访,每天早凌晨3点就出发,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搞定依据。6月28日奉旨,界务、商务续立条约,已派王大臣与法使画押,所有照绘钦界图、照录条约,由总理衙门发交委员赍回。应行设立界碑事宜,由地方会同驻越法员办理。

9月4日,杨宜治得知自己此间转任刑部主事并兼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署英国股章京,专职办理外交事务,十分高兴。10月3日杨得到邓承修9月15日向皇帝的请功奏折回复:杨宜治着以户、刑二部员外郎升用。14日回京复命。

杨宜治行程中不忘吟诗作赋,先后写下《七月二十四日(农历)闻命恭纪》《八月一日(农历)随临桂、归善两星使出景运门恭赋》《八月初六随邓星使出都夜宿通州》《挽湘阴相侯》《虎门戍》《越台览兴》《望中宿峡》《过肇庆感明永明王事》《梧州秋泊(四首)》《过平南白马墟吊袁督帅(崇焕)》《留别平南令曾远如同年》《读望眉集柬苍梧颜大令嗣徽》《越塞四首》《获越象》《获法马》《和王爵堂观察丙戌元旦四十六自寿原韵》《游碧云洞》《呈短韵纪游见后诗缀录》《袖海楼记》《那良墟》《题吴清卿中丞吉林铜柱铭》,尤其杨宜治连续几天亲自考察索据历经千难万险,诗意难消,心潮难平,于是提笔写下《嘉隆八咏》《春会歌》《重过那良江》《三过那良》。

(未完待续)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