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的老车坝,选自《达县地区、达县市地名录》封面

秦巴闲士:
本名王元达,知名网络媒体人,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虽年近古稀,却驽马狂奔,锐不稍减。擅长文艺评论、餐饮文章和人物传记。著有《达州美食》《游历四方话美食》《那人、那事》。
老车坝餐饮(茶馆)那些人和事:20世纪70年代前,柴市街转弯通川中路,即老车坝西向,系解放前的土木结构建筑房片区,建有为旅客休闲服务的餐饮、茶馆及其他商铺等。土木建筑房左侧后部是百货大楼。那时,百货大楼前面空旷地搭建了一个宽阔演出台。主要供大型会议用。1978年城市统建,土木建筑房拆除,百货公司商铺完整亮出。
旅客餐厅(野生餐厅):1958年上半年为适应来往旅客需要,老车坝汽车站对面土木结构建筑房片区建立了一个餐厅,系原解放前建设大厦旧址,两楼一底。底层经营糖果糕点,另设大众化餐厅,供一般旅客就餐,二楼专供驾驶员进餐。30多张餐桌,40余名职工,昼夜营业,知名厨师杨绍轩主厨。生意十分兴隆。三年困难时期,大搞野生代用品食品,将豆渣、糖糟、米糠、瓜菜、海带、巴焦蔸、蕨根类、地木耳、野碗荞、麻花、红籽、蛋壳、胡豆壳、花生壳等代粮原料做出可口菜肴,其他市县餐厅闻讯派出厨师参观学习,故又名“野生餐厅”,于1960年停业。
车坝茶馆:位于旅客餐厅底楼右侧。1956年由钟焕文、赵良臣等投资建立的公私合营茶馆,1966年转为国营。设茶桌、茶凳、竹凉椅。旅客经常到茶馆休息、候车、洽谈生意。20世纪六七十年代,茶馆停业转为茶水站和临时旅馆。至此,达城再没有国营茶馆。
车坝餐厅:位于通川中路老车坝西北角,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名“人民餐厅”。初由县粮食局开办,1958年下半年移交给达县饮食公司,当年10月1日开业。堂口较大,可摆设40多张餐桌,主营饭菜面,旅客较多,川流不息,生意无正式时间,旅客来了就吃,吃了就走。1978年9月,因城市统建而拆除。
主厨江仁凡(1920—1999年),拿手菜溜鱼片,这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传统名菜,刀工、火候、造型均极为考究,技术难度大,切鱼片的刀法要快,否则容易把鱼片弄碎,鱼片滑油时,油温不宜过高,片薄形美,色泽洁白,食之鲜嫩爽滑,回味不尽。
20世纪70年代车坝餐厅曾作为饮食公司的烹饪培训中心,谢桂荣(1913—1986年)等厨师任教。达州及川东许多名厨多出自谢氏门下,听他讲课的学生逾千人。
东风宾馆餐厅:原名通川宾馆,1962年开业,位于通川路老车坝西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改通川路为东风路,故宾馆亦改名“东风宾馆”。是当时达城最大的餐旅综合服务业,系房产公司公房,两楼一底,底层经营餐厅,楼层经营旅馆,有大小房间73间,固定床位313架,1979年至1981年先后增设甜食、副食、糖果糕点等附属门市,因临近通川桥头,是农贸和夜市口岸,农民顾客较多。为适应农民顾客特点,一直坚持“三小”当先(小份、小菜、小面),薄利多销。主要厨师有王开六、付云汉、周兴忠等人。酸辣鸡、酸辣鱼、酸辣猪肝、白面馒头为顾客所喜欢。1982年宾馆停业,交其他单位使用。
大众饭店:1979年,大众旅馆南楼修建,底楼为大众饭店,位于通川中路老车坝东南,隶属大众旅馆,经济独立核算。达州大厨杨绍轩(1906—1983年)以技术顾问身份执掌厨房管理及技术培训,第二代知名厨师谢永海、何云成、任启富、任科怀等都曾先后在此店做主厨。该店以技术力量强,菜品花色多,服务质量好,经济实惠,快速方便著称。堂口较大,有餐桌100多张,为当时达县市区最大餐馆。每到周末,20多个品种炒、熏、卤、烧、炸等菜在大众饭店门前摆放外卖,顾客争相排队购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先后接待全国、四川、达县地区物资交流展销会,达县地区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保卫边疆英模报告团等会议宴席,并对外承接高中低档宴席。客人都说“菜好吃”,给大众饭店送来条幅:饭熟菜香,南北适中。
通川饭店:位于通川中路老车坝东北,右邻人民公园。前身系曹定树、鲁丕文、谢德衡三人共同投资成立的饭店,1957公私合营,租房产公司公房。主要经营饭菜面点,1966年转为国营。1978年在达巴路口增设快餐门市。1980年6月重建,1984年6月新“通川饭店”落成。共六楼一底,设计新颖,布置美观,设施高雅。底层设酒柜台、餐厅和红案厨房,二楼设宴会厅、雅座间和白案厨房,并设有养鱼池。上下层地板全系马赛克铺面,墙壁、灶台、案板等全系瓷砖镶嵌,三间雅座间全系大理石装配,并设有电动旋转桌,恬静舒适,是当时达县市设备较高级的一流饭店。技术力量集中,由一级红案厨师陈良玉任经理,名厨王泽润任厨师长。开业时,全地区名师荟萃,进行烹饪技艺表演。制作名菜脍炙人口,顾客争相品尝。其名菜有锅贴鱼片、蝴蝶海参、干烧鱼翅、樟茶鸭子等。是达县市饮食行业的技术培训基地之一。
老车坝歌舞厅那些人和事:改革开放后,通俗歌曲回到中国音乐生活中,年轻人提着板砖样的单卡录音机,在大街上边走边播放通俗歌曲。20世纪80年代初期,达城交谊舞兴起,中期,营业性歌舞厅步入市场,老车坝先后有四家歌舞厅。
大众歌舞厅:县文工团经办,租大众饭店餐厅,夜晚将餐厅整理成舞池经营。1984年初,达县文工团罗天全等乐队人员组建乐队:键盘手杨泉袱、架子鼓李多敏、电吉他潘铁城、萨克斯林文兰、长笛罗天全、小号魏兴明;歌手:李秀华、邹兴渝、蒋兴贵、伍小玲等。1984年10月,大众歌舞厅对外营业,时为达州城最早对外收费的营业性舞厅之一。1985年转为人民公园展览馆,以县文化馆的名义举办舞会。1986年迁至灯光球场举办舞会,16岁的歌手蒲红卫崭露头角。
乐乐舞厅:位于老车坝西北,柴市街口转转楼顶,1987年由翠屏公司经办,第一任经理杜善体。转转楼顶是一个大平坝,有一间小屋,乐队歌手演出在小屋内。大平坝种植了植物,摆放有坐椅茶几,供消费者休息或欣赏音乐。乐队组成:键盘手廖平,架子鼓廖承江、徐俊,电吉他张海波、唐晓全、赖华利,贝斯吴素文,萨克斯胡禾,小号潘广德、潘广奎二兄弟;歌手:先后有蒲红卫、张善琼、武晓琴、任艳玲、魏梅、熊永红等。他们来自各基层单位,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到歌舞厅演出,为着音乐的爱好,将音乐演绎得尽善尽美。
舞会结束后,乐乐舞厅开辟夜酒吧专场,在舞厅后部一隅按酒吧的风格装修,安排一个电子琴、一个歌手演出。廖平、杨泉袱每晚轮换任键盘手,张善琼柔柔的气声唱法,很受欢迎,很多人点唱。
海迪歌舞厅:位于人民公园左侧二轻局二楼。1988年,由残疾人王宗华筹备开业。聘川剧团乐队演出,有键盘手向小东、架子鼓胡勇、黑管马世良、小号梁建国、长号(小提琴)谭家梦、圆号陈安达,贝斯刘谦,电吉他刘远德;歌手唐小卫、唐小兵、熊永红等。
花园歌舞厅:1989年,由二轻公司接手海迪歌舞厅重新装修开业。乐队:小号曹明兼队长,键盘向晓东、架子鼓徐俊达、电吉他叶淼、贝斯刘谦、萨克斯李华强。歌手:唐晓卫、高涛、石月婷、黎娜、李燕、张勇、胡红英、王运英、杨琴等。唐晓卫曾代表花园歌舞厅参加四川歌手大奖赛,摘获银牌。李华强参加达城之春音乐会器乐比赛,摘获金牌。
不久,16岁的音乐神童郭亮、18岁的刀郎先后加盟花园歌舞厅乐队。郭亮现是中国知名作曲家、编曲家、音乐制作人,合作过的明星有王菲、那英、孙楠、童安格、陈琳、赵薇、毛阿敏、杨钰莹、张靓颖、满文军、陈倩倩等,媒体乐评称他“金牌制作人”。刀郎本名罗林,初为乐队键盘手,后兼职歌手,于达州开始走上歌手道路,后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
“巴山魂”雕塑:为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1992年落成,屹立老车坝广场。占地约150平方米,总高15.6米,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巴山魂”三字。塑像由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巴山妇女和儿童团员等人物组成,栩栩如生。1996年修建老车坝地下商场时,迁至塔沱,2006年重建。
老车坝地下商场:199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是地下通道功能,有效缓解了老车坝交通堵塞。地下商场设多个人行通道和安全出口,四通八达。有门市190多间,生意兴隆。
小摊小贩:老车坝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同时期兴盛着不同的小摊小贩。
洗脸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天清早,汽车站外,一排排简易小木凳上摆放着一个个搪瓷脸盆。那是小摊贩搭起的临时洗脸摊,“洗脸哟、有热水”,叫卖声此起彼伏。洗脸摊提供毛巾,更多的旅客使用自带毛巾。那时,汽车道路还是土石路,灰尘较多,旅客满脸尘灰。下车探亲访友,或洽谈业务,都要在路边摊洗把脸,收拾一下。
卖歌碟:20世纪80年代,地摊经济骤起,卖磁带的小贩在老车坝到处可见。磁带堆放在地上,价钱便宜。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是贩卖VCD影碟。
其他小摊小贩:20世纪80年代,老车坝广场不时举办物资展销会,小摊小贩跟随摆摊,服装布匹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小摊小贩聚集在巴山魂塑像四周,代人照相,立等可取;卖风景明信片、年画、宣传画等。
结束语:随着改革开放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从匮乏到富有,老车坝巨变为四季常青的街心花园,四周高楼林立,华灯璀璨、车水马龙。每路过这里,总会想起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