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柱土家族花轿婚俗
在我出生的七曜山区,用花轿娶媳妇嫁女儿的婚姻礼俗,一直传承延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七曜山,为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界山之一。这里土家族人较多,坐花轿的婚俗是其鲜明特色。它代表了新娘“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的高贵身份和象征意义,代表了“花花轿子人抬人,事事如意年复年”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祝福。
1978年,我就亲眼见证过一场花轿婚礼——姑姑出嫁。
那天,当迎亲的队伍来到爷爷家门前,奶奶听到娶亲队伍来了的信息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家里的大门紧闭,或叫拦起来,这称为“拦门”。这时,听见姑爷家娶亲之人有礼仪性地请求:“开门开门,别误时辰!”屋里的我大伯娘隔着房门向外喊话:“此门我开,红包拿来。”为此,姑爷身边的人赶紧通过门缝向里面塞红包,留下“开门钱”。
紧接着,姑爷家的“带宾先生”(即迎亲领头的那个人)和姑姑出嫁的“押礼倌”(即负责押送女方嫁妆的那个人,是我大伯父)进行交涉,交换双方的意见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随后,爷爷家厨房帮忙的人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米茶”(七曜山区人民用来招待贵客的一道风味小吃)奉上,用以犒劳姑爷家的来宾。
一切就绪,准备发亲了。主持姑姑婚礼的“支客师”(在农村地区遇到红白喜事等,主人家都要聘请的总指挥)发出指令:“亲朋族戚且听好,良辰吉时已经到。唢呐锣鼓齐奏乐,烟花火炮快炸响。男方娶亲的做好准备,女方送亲的各就各位。有请今天的新娘子,风风光光去上轿。”
姑爷家的迎亲人员,纷纷来到爷爷家的婚礼房,搬走所要认领的嫁妆。姑爷则去堂屋大门口,等候出嫁的姑姑。唢呐手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着凄婉掉魂、催人泪下的《出门调》;锣鼓匠配合着鼓点,灵动地敲打节奏深情、旋律婉转的《催亲曲》……
在众人的期盼中,早已哭成泪人儿的姑姑,被她的二哥(也就是我父亲)慢步背出了闺房。
迈过堂屋门口时,奶奶准备了一把红伞给姑姑撑三下后送给了她。一种说法是撑伞有开枝散叶的好寓意,因为“伞”谐音“散”,这是为了祝福新娘出嫁后多生子女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不与天争,古时认为,新娘在新婚当天的地位很高,是很尊贵的存在,但新娘再显耀、再显贵,也不可能大过天去,所以要撑伞,这样可以避忌一下,表示不与天争大小的意思,是对上天的敬畏。
上轿之前,姑姑最后一次哭,而且哭得很响亮。这一风俗,名曰:“哭嫁”。有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泣。哭嫁的内容主要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祖宗”“哭上轿”等,主要表达难舍难分之情。
此外,花轿婚礼还有“压轿”“锁轿”“照轿”“传袋”等风俗活动。“压轿”,就是男方派去迎亲的花轿中,得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孩童坐在轿子里面压着,象征新婚夫妇和睦到老、早生贵子。等花轿到了女方家并接上新娘之后,要锁上轿子,称为“锁轿”,据说是在路途中防止妖魔鬼怪作祟。到达男家后,由喜婆开启轿帘,拿面小镜子对准轿内上下左右扫视四周,叫作“照轿”。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地,得用红布口袋或麻袋之类的织物,从花轿前到“拜堂”的路上铺一条袋路,就是“传袋”,谐音“传代”,讨“传宗接代”的口彩。
有花轿,对应有抬轿的轿夫。做轿夫的人,除要求五官端正、英俊帅气外,还要求训练有素、步伐稳健。在运行机制上,轿夫由轿房(铺)雇用。
在轿夫的人数上,一台花轿一般是四个人抬,极个别的两个人抬,有时候也会有八个人抬,就是俗称的“八抬大轿”。
抬花轿有标准的动作要领:手要握住轿杆,双手向上垂直,双臂尽量垂直于地面,脚步要稳定。行进中,轿子的负重要均匀分配,避免出现偏离重心的情况。下轿时,要将花轿缓慢放下,防止“咚”的一声猛放。
抬轿过程中,前面的轿夫视线开阔,后面的轿夫只能看见脚下。为此,前面的轿夫,需要向后面的轿夫及时通报路况,提醒后面的轿夫及早采取必要措施。为统一步伐、协调步调,同时起到互相提神鼓劲、逗乐解乏的作用,一种“前报后答”的轿夫号子随之衍生。
作为姑姑出嫁的“送亲客”之一,我所听到的轿夫号子,是这样报和答的——
最前面抬头杠的轿夫报一声“摸到”,后面的轿夫答一句“稳起”,轿夫们遂有序进入抬位。
一切就绪,准备抬轿,头杠轿夫继续报“滑竿提起来”,后面的轿夫都懂得起,跟着答“要把贵人抬”。
走出不到100米远,经过一个陡坡。头杠轿夫报“山路陡得很”,后面的轿夫心知肚明,答“脚步踩得稳”。
前面是一片地势开阔的大道。头杠轿夫报“平阳大路”,后面的轿夫乘势前进,答“迈开大步”。
行进道路又变得狭窄。头杠轿夫报“羊肠小路”,后面的轿夫相机行事,答“放缓脚步”。
突然,一头水牛冲出,挡在了路中央。头杠轿夫赶紧报“地下牛屎一大堆”,后面的轿夫茅塞顿开,答“准它吃草你莫催”。
路途艳遇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头杠轿夫报“好个乖乖妹子家”,后面的轿夫提醒要安心抬轿,知趣地答“莫去打望把心花”。
遇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娘,轿夫们体现的则是尊重和谦让。头杠轿夫报“路上有个老大娘”,后面的轿夫答“让她几步又何妨”。
花轿快要接近姑爷家门前,轿夫们采取了摇、摆、抖等动作,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姑姑,称为“戏轿”,也叫“颠轿”。这使得姑姑在轿内坐卧不安,头昏眼花,直至呕吐。姑爷家娶亲人员伴之喊叫、起哄,鼓乐也随之激烈、高亢,“押礼倌”——我大伯父赶紧递香烟、发红包、送喜糖,恳请大家“停止戏闹”。这一幕,成为了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小不一、型号各异的各类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轿车逐渐取代了坐花轿娶新娘这种传统婚俗仪式。今天罕见的花轿婚典,属个性化选择,怀旧又让人留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老婚嫁文化的优雅与惬意。
□牟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