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不是受邀参加采风活动,我不会知道有一个太蓬山;倘若不近距离触摸太蓬山,我不会知晓太蓬山的今古传奇;倘若不是聆听了那些今古传奇,我不会知道那些传奇背后的故事。
受南充市营山县文联的邀请,开江县文联、作家协会及营山县的文朋诗友三十余人在五月齐聚绥山,在营山县文联晏主席的带领下朝“蜀北名山”太蓬山进发。
营山太蓬山古称绥山,因山状若海中蓬莱而得名,有诗曰:“何处飞来海上山,两蓬高峙白云间。”太蓬山曾为川北佛教圣地,素有“蜀北名山”“太蓬仙迹”美誉,距离营山县城50公里左右。
在太蓬山景福寺下车后,文友们便在随队解说兼导游的毛老师带领下游览太蓬山。太蓬山不愧是“蜀北名山”,一个有着“十国之列馆,九品之上国”之称的千年古刹——景福寺就足以让人惊叹,更别说穿岩洞那些唐代中期镌刻的数百尊雕刻精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摩崖石刻造像;宋徽宗生母曾到太蓬山敬香祈嗣,次年便诞下皇子赵佶的传说,让世人觉得太蓬山的菩萨很有灵性;唐代石刻《安禄山题龛》让杨贵妃“马嵬还魂”后归隐于太蓬山之说,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而近代红军将领许世友在太蓬山朝阳洞设军需处,指挥“营渠战役”,让太蓬山从此有了红色传奇故事,历史更加厚重。
太蓬山辖区面积约2500亩,此次游览只是太蓬山一隅。一行人边走边看,边看边听,那些传奇故事或真或假,或虚或幻,穿越时空,将历史过往镌刻在太蓬山的崖壁、苍松之上,于景福寺袅袅香烟中,任后人凭吊。
穿过一片松林,松涛阵阵,凉风习习,大家边走边聊,冷不防毛老师问了一句:你们发现这片松林有啥不同之处?众文友这才发现松林中有许多松树犹如连体婴儿一般,一树双生,树桩发杈成双成对共生共长,真是奇山生奇树。如果说偶尔出现一棵双生树倒能理解,如此成片的双生树,且只有太蓬山才如此众多,不可解释。
就在大家对这一奇特现象津津乐道时,我突然发现松林边,一棵姿态苍劲,绿荫如盖,有侧枝横空斜出,似展臂迎客的松树立于悬崖峭壁上,这与我们刚刚看见的双生树完全不一样。尽管太蓬山上松树众多,但这一棵完全是鹤立鸡群的效果,其树形优美,树枝隽秀飘逸,就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站在那里,斜伸出一臂膀做邀请状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更奇特的是,这棵松树所在的位置极其独特,一面陡壁如削,一面靠近松林,虬曲苍劲的树根牢牢地扎根于悬崖乱石之中,才让这棵松树屹立不倒。
越来越多的文友被这棵奇特的松树吸引了过来。见大家对这棵松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毛老师娓娓道来。
此松曰太蓬山迎客松,属松科松属,树种马尾松。树高约16米,主干离地高6.5米,上部着生枝干高9.5米,地径80厘米,胸径70厘米,主干离路道2.7米,上部虬枝盘曲呈三级状叠压式分层排列,里窄外宽,内敛外松,上紧下舒。树干朝悬崖外呈75°夹角倾斜,整棵树严重偏冠,形成造型独特的迎客松自然景观。毛老师专业化的讲解,让一旁的我呆住了,原来他从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难怪介绍起这棵古松来如数家珍。
迎客松不只太蓬山上有,大家对迎客松的了解当属黄山迎客松。我上网查了一下,黄山迎客松树高10.2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1300年。从树的高度以及树的粗壮程度来说,太蓬山迎客松略胜于黄山迎客松。但是,对于太蓬山迎客松的树龄却是扑朔迷离,对此毛老师进行了分析。
太蓬山佛教兴于唐盛于明,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造访太蓬山后留下无数描写太蓬山的古诗词,其中写太蓬山迎客松的诗可以找到15首之多,距今时间最近的是清朝康熙39年营山进士王曰俞的《尔朱真人丹灶》一诗,诗中有这样的描写:“斜阳照寒石,积雪冷孤松。”从王曰俞诗里描写所处的位置来看,诗中提到的那棵孤松应该就是太蓬山迎客松。据此,树龄最保守估计也应该在310年以上。但如果从迎客松生长的特殊立地条件等植物学特性去分析推测的话,这棵迎客松的树龄至少有近500年。常常有当地老百姓下到迎客松根部的崖壁采撷茯苓。早在西汉《淮南子·说山训》中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记载。也就是说只有上千年的古老松树,才有可能出现树下有茯苓的现象。如此说来,这棵迎客松的实际树龄是非常古老的了,说它是千年迎客松也并不过分。听着毛老师专业的讲解,大家对这棵迎客松更加好奇。
就在大家啧啧称奇时,毛老师话锋一转,手指着迎客松树干中部包裹着一团似树枝,但又不像树枝那样硬朗舒展、藤细如丝的植物告诉大家,那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松花”。所谓松花,就是松苞,是松树的松瘤锈病,也就是说,这棵古树还生着病呢。20世纪70年代,迎客松被雷击中,从“松花”部位到树兜被撕裂开来,一破为二,由此迎客松受到真菌感染,逐步形成“松花”。直到2000年左右,才得以临时应急救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加之古松树龄太长,又遭雷击伤害、病虫侵蚀,自然长势衰弱。即便如此,命运多舛的太蓬山迎客松依然在恶劣的条件下傲然挺立于悬崖石壁边沿,任凭风吹雨打,它以惊人的坚韧、刚强创造了生命的自然奇迹。
从事林业工作的毛老师,对迎客松做了第二次救治。这一次聘请了川内最专业的团队对迎客松展开了较为科学的治疗。先是对迎客松受病虫危害的树干进行了消毒杀菌工作,并进行树干营养输液,将靠近迎客松的其他松树迁移,以避免和迎客松争抢营养,同时,为了保证迎客松有足够的养分吸收,在坡地挖沟埋上缓释肥。
我听得入了迷,要有怎样的一个情怀,才能不惜代价把一棵松当作一个生命来拯救?突然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众多像毛老师这样的守林人、爱林人,才有太蓬山这个千年来有着美丽传说的仙山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增添了人文内蕴,并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四川太蓬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山迎客松之所以世界闻名,那是因为不单单是一棵树,而是一种象征。太蓬山迎客松,何尝不是一种象征呢?就如营山人民一样,在困难逆境中拼搏奋进,才有了营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营山欣欣向荣的今天。对营山而言,对太蓬山而言,这棵迎客松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