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华琼
朋友说他游拙政园的经验是,游之前一定要读读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有108处,作为苏州人,叶老也不过只游了十多处。我一直以为“苏州园林”是一个园林的名字,直到去了拙政园、狮子林,才知道它只是一个地理名词集合,而不是特指某一个。
拙政园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园林”,而它更是号称“天下园林之母”。因而我的游园体验是,游苏州园林之前,一定要多看几遍《红楼梦》中第17回的文字。
大观园竣工后,贾政带一众清客入园验收,“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登楼步阁,跋山涉水,青瓦花墙,假山池沼,绿萝藤蔓,眺览徘徊,移步易景,点缀新奇,不要说书中众人都道“迷了路了”,就是我们看着也迷糊了。
游拙政园也是这样。如果不看游览手册,不看路标,也会“晕园”。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翠帐丘壑,灰石藤萝,曲折游廊,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哎呀,我们又回到这儿了!”在游拙政(东)园时,耳闻小男孩的惊叫声,我也羞涩一笑。不要说他,就是我这个“识文断字”的成人,也会丢人现眼暗叹:“妈也,又回到原点了!”
抬头回望,才发现没走错,刚才自远香堂来,到了藕香榭,过了矮墙,绕到盆景小径边,穿过鸳鸯馆,有人说东,有人道西,这廊那院,廊腰缦回,光影交错。我们走两步,停一下;坐一会,喝口水;拿起手机,框景欲拍,看哪儿都美,取哪儿又都不满意,不是闲人抢镜,就是光线幽暗,只好作罢。一时间,欢喜荡然无存,只恨园子太小、出口太远。
所以,我的第二个游园经验是,无论是游拙政园、留园,还是狮子林,一定要趁淡季和气候宜人时去,千万别赶暑假的趟儿。热得都缺氧了,还游个啥呀,逛了一圈,什么都没印象,除了一簇簇声色各异的人影儿在晃,就剩下静默的楼阁、花木、旅游团各色小旗在动。
我对园林建筑艺术一窍不通,但对一些匾额对联文字还有一点敏感度,记忆中,还有零星的文字在闪烁。
清晨六点多,我们就从姑苏观前街出发,穿弄绕巷,到苏州园林博物馆前,随着几百米长的人流蠕动,纵目一望,就是正门。正门外观普通、质朴,既不高大,也不威严,正面墙一分为三:中间高的一面,是灰白色,有菱形图饰,上书“拙政园”三个楷体字,左右两边的墙,颜色稍浅一点,分别上书两个词语,字号比“拙政园”小了些,左边“疏朗”,右面“淡泊”,总共七个字,通体端方、秀雅、珑珑。
疏朗?淡泊?第一次看到这题字,心里有些诧异。啥意思呢?我一向喜欢瞎逛、盲游,不爱做功课,心里琢磨着是否暗示了园林的布局、风格、情致。逛完之后,才明白是在说园主的追求——说园林的布局风格也可,说园林的艺术意境,主人的品行也对,毕竟这园最早是失意御史王献呈和他的江南四大才子、画家朋友文徴明共同精心设计打造17年之久的私家园林。可惜王的儿子不争气,嗜赌如命,把三十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致园林,一夜之间就输给了别人。后世继任的十几个园主,没有一个善终的,比如钱牧斋、柳如是夫妇、吴三桂的女婿等,所以民间就有了“谁住谁倒霉”的传说。也因这些缘故,达官显贵是不会进拙政园游玩的。
游拙政园,有种“梦游大观园”的幻觉。身处拙政园,心驰大观园,亭台楼阁,虚实交错,古装佳丽,临花照水,吹笛书画,似大观园中那些娇花软玉、冰清玉洁的女孩,长发飘飘,衣袂蹁跹,难辨真假。据了解,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是在苏州的同里古镇拍摄的,同里的退耕园也是私家园林,跟拙政园的布局相似,只是飞檐翘壁一角少了明艳的凌霄花,多了一弯月亮门而已!
见山楼,曾是忠王李秀成的办公室,楼阁的窗户由贝壳磨制而成。我事先不知道,也没上去看稀奇,却在它的底楼,匾额书有“藕香榭”的廊前,临荷依柱拍了两张。看到“藕香榭”,倍感亲切,一下就想到了生如白荷净美、死如枯蝶凄婉的惜春姑娘。
“宜两亭,薛宝钗捕蝶的亭;小飞虹桥,红玉设言传心事的桥;香洲,黛玉葬花的洲;从玉兰堂到秫香馆也不是太远,比如从贾宝玉的怡红院到薛宝钗的蘅芜苑走了一遭,大观园虽大,这堂连着那堂,故事连着故事,缘分连着缘分,人们也是可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读着朋友的文,我是一万个遗憾,除了玉兰堂、秫香馆,抬头见着了,其余的一个影儿也没见着。一路人流裹挟,撞见了“十八曼陀罗馆”。馆不大,人影叠,赶忙溜出,眼前又是游廊,门窗,翠竹,石径,槛轩,不知所往,只好坐在亭边,再看方位,再辨地图,可惜了壁上文才子的那些画。
倒影楼一带,最漂亮了。绿藤覆墙,水雾缭绕,花柳烟霞,碧波泛金,是游客打卡热点。
亭台楼阁,如没匾额对联题字,山色花柳也会失了灵魂。
拙政园里的匾额,二字、三字、四字、五字的都有,易被记住的还是三字。比如兰雪亭、嘉实亭、玲珑馆等,且大都有诗意血缘。像东园的“兰雪堂”,就意于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见山楼”,脱胎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玲珑馆”有苏舜钦的“日光穿林翠玲珑”之意;嘉实亭,名字实在。
而我最喜的还是“与谁同坐轩”这名,文艺十足。初看,不明就里,转一想,取名的人一定可人。回家一查,才发觉是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所以,我的第三个游园经验是,一定要备课,多读点诗词,多记点历史,有了名人轶事加持,再去寻幽览胜才好玩儿。不然,景区真没看头,闹哄哄的,你方游罢我登堂,逛了,看了,也是白看,说不出个子曰。最多,留下到此一游的“照骗”证据,虚荣一下罢了。
这次游园,预习不好,收获甚微,有机会,我还会去的。再好好看看留园,领略其图画美、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