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治伟:
为生命“站岗” 诠释初心使命
曾经,他是一名军人,时刻坚守为民情怀;如今,他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尽职尽责服务病患。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不怠的是使命。扎根一线20年,他已成长为医学影像学术专家;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达州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医学影像中心技师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身先士卒,始终冲在一线。他便是“最美退役军人”吴治伟。
潜心医术
始终心系患者
1999年,吴治伟从部队退役,来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工作。面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他选择到泸州医学院继续学习,5年的时间,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先后取得大专、本科学历。
精准影像、技术先行。吴治伟作为一名影像技师,从事DR、CT、MRI影像检查技术工作近20年,他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始终保持着军人乐于吃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各种影像检查新技术,参与中华医学会、市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只有医术精湛,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吴治伟始终明白,要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刻苦钻研医术。
从事影像DR、CT、MRI检查技术工作多年,吴治伟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18年,获得四川省医学会第三届青年影像技师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及个人最佳答题奖;2019年,获得四川省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影像技师大赛团体特等奖及杰出指导教师奖;中华医学会第二届“伦琴杯”全国DR好技师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第四届“精英荟”影像技师读片大会现场竞答一等奖;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坚守一线,获得2020年达州市直卫生健康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级抗疫一线荣誉证书。
身先士卒
冲锋在抗疫第一线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吴治伟直面疫情,冲锋在前。“曾经连续28天没有回家。”回忆那段时间,吴治伟告诉记者,最难的不是与家人的分别,而是物资的短缺,那时防护用具紧缺,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更是捉襟见肘。
“没有护目镜,我自己创造。”翻开吴治伟的朋友圈,至今依然保留这样一条信息,同时配发了一张照片,是他利用废胶片、废泡沫、针线、绳子等自制的护目镜。在得到同事的肯定后,吴治伟又对护目镜制造工艺进行了改进,自费买来原材料制作,提供给同事使用。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从事医疗工作这么多年,吴治伟始终坚守着军人的信念——把奉献看作责任,付出当作回报,用认真严谨的态度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退役军人的优秀本色,在医学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科
王舒敏:
用爱守护“军警之家”
“我一直很想从军,从小爸爸给我的也是‘军事教育’,教我扎马步、练武术,爸爸没有当过兵,这算是父女俩共同的遗憾吧。”直到今天,成为一名军人仍是王舒敏的心愿。王舒敏大学毕业后,成为渠县公安局一名人民警察。警察、军嫂、母亲都是王舒敏的身份,她用爱、理解和支持,扛起了温馨的“军警之家”。
她“牺牲小我”
独挑家庭和生活重担
2017年,王舒敏和高翔通过熟人介绍认识,“当时我没有把他看上,他就比我大一岁,但看上去又黑又老。”尽管外形上没有入王舒敏的眼,但高翔还是通过坚持、沉稳、心细等内在品质俘获了王舒敏的芳心。
军人注定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与高翔交往期间,王舒敏经常坐车去部队看他。“跟他谈恋爱时,我在渠县涌兴派出所工作,每次去看他,我要经历火车、乡村客车、摩托车才能到他营区驻地,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5个小时。”王舒敏说。
2020年,两人喜结连理;2022年,王舒敏诞下爱情的结晶。由于工作的原因,王舒敏一家三口“三地分居”。“选择军人作为伴侣,就是选择与坚强和孤独同行。”王舒敏说。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但在王舒敏的眼中,高翔细心、有耐心,孩子换尿不湿、喂奶粉、洗澡等,都认真向月嫂学。
军嫂,对王舒敏来说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独自挑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一路走来,多少艰辛、多少辛酸、多少苦楚都深深埋藏在她的心里。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双方父母,做好高翔的坚强后盾,从未因家中的事情拖丈夫的后腿。
她兢兢业业
为一线人员站好后勤岗
在全力支持丈夫工作的同时,王舒敏也在自己的岗位坚守。在涌兴,王舒敏担任户籍民警。“户籍工作很繁琐。之前我办过一个户籍补登,那位大姐30多年前嫁到河北,弄丢了户口登记表,成了‘黑户’,因为生病医保报销需要户口,她回来办理户籍。我花了三天时间,给五个见证人做笔录。户籍补录成功的时候,看着她和她姐姐抱在一起大哭,我也很感动、很自豪。”王舒敏说。
2021年12月,王舒敏通过竞聘到渠县公安局机关,现任政治处人事股长。在新岗位上,她兢兢业业,熟知全局800多位民、辅警的基本情况,为一线人员站好后勤岗。她还不断的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学习各类公安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曾获得渠县公安局个人嘉奖两次,达州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一次。
今年是王舒敏成为军嫂的第三个年头。身边常有人问她,嫁给军人后不后悔,她说:“他善良、踏实、可靠,积极进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有他那么好的人了。虽然他不能时常陪伴左右,遇到困难只能自己解决,但是人是自己挑的,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严衡玬 通讯员 裴雪岑
周毅:
愿做一颗火种,点燃全社会拥军热情
成立5年来共开展爱心活动200余次,发放物资价值数十万元,足迹遍布军营、光荣院、消防站……在达州,有这样一支爱心队伍,不取酬、不添乱、不求谢,只为给社会增添正能量,它就是达州红誉巴蜀爱心艺术团,其创始人周毅更是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令人动容的拥军之路。
意外降临 选择坚韧
周毅1976年出生于达州,父亲和哥哥都是军人,从小他就向往着未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但由于视力的原因,周毅没能参军。后来,他进入达钢集团,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在达钢的日子里,周毅爱上了表演,很快便成了达钢集团表演团的“台柱子”。
然而,命运给周毅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筹备2011年的一次重要文艺汇演时,周毅每天要参加五六个节目的彩排,高强度排练,他因体力不支,双膝摔在了地上,失去了站起来的能力。
治疗过程中,周毅对生活几乎失去了希望,但幸运的是,陆续有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来医院看望和帮助周毅。渐渐地,周毅对生活“熄灭”的热情又重新被点燃。2016年,查明是“膝盖内表面脱落”后,周毅经过手术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拄拐走路的他心里萌生出一个想法——成立一个公益艺术团。2018年,达州红誉巴蜀爱心艺术团应运而生。
拥军爱军 持续发热
得益于儿时受父亲与哥哥的影响,周毅开展的公益演出中,前往军队的活动占比最多,在艺术团成立的5年里,他多次走进达州的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开展大型慰问活动。除了将文化演出送到部队外,周毅对退伍老兵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柏子荣是一位退伍老兵,今年70岁,居住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福善镇,家中有一个患精神疾病的儿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孙女,生活非常拮据。每年,周毅都会经常上门,帮助柏子荣做饭、理发、做清洁,送去慰问物资,尽可能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周毅还帮助其孙女申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承诺每月自费资助500元生活费,直至大学毕业。据周毅介绍,像这样的困难退伍老兵,他们每年要走访数十个,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为退伍老兵解决困难,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周毅常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能像催化剂一般,激发更多人关注军人,也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如今,达州红誉巴蜀爱心艺术团拥有超过400名团员,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爱军拥军的公益事业中来。
“拥军是一辈子的责任。”周毅说,作为新时代拥军传人,他愿做一颗火种,点燃全社会的拥军热情,带动更多人关注、参与拥军事业,为推动全社会尊崇军人、关爱军人贡献一份力量。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