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羊肉格格 版次:07  作者:  2023年10月24日

粉蒸羊肉是三峡地区老百姓的寻常吃法之一。宰成小坨的腿子肉,加入盐、剁椒、姜粒、豆瓣酱等调料,拌米粉子抓搅均匀。制作米粉子时,大米里加点糯米和几颗花椒,在锅里炒香后打成粗粉就行。用碓窝舂碎或石磨推细最佳。米粉子里加了糯米,吃起糯巴巴的。搅拌时,如果再放一些鲊海椒的话,那味道就不一般了。这是我的独创。鲊海椒本身就是川江颇具特色的一道民间美食。

拌好的羊肉拿土碗装着,放到木甑子或竹编大蒸格里猛火蒸熟。碗底最好放上一两片鲜柑橘树叶或鲜橘皮,去膻味。羊肉下面可垫些红苕,或芋头、洋芋作底子,荤素搭配。素底子浸润了油脂,格外好吃。如果家里待客,装碗的时候,素底子放在羊肉上面。蒸好后,把土碗翻过来扣在盘子里,称“扣碗儿”。川江方言,碗字须儿化音。扣碗儿表面圆圆的,装在盘子里好看;肉在面上,表明对客人尊重,主人又有面子。

街头餐馆里的粉蒸羊肉不用土碗,拿一个个土碗大小的竹笼笼儿装,再一个一个叠起,叠上七八上十个,直接端到铁锅上蒸。一格一格的竹笼笼儿自成一个小小甑子,大家形象地称“格格儿”。川江一带方言称小巧的东西往往用叠字加儿化音,如“杯杯儿、铃铃儿、珠珠儿”等,“羊肉格格儿”因此叫开了,成为川江,特别是三峡地区一道著名的小吃。

当初,餐馆里都是用竹笼笼儿蒸羊肉。竹笼笼儿跟以前的土碗比有三个好处:成本更低、不易打碎,上蒸、取食都方便。

过去,川江码头有很多搬货、挑水、抬轿的劳工,还有船工、旅客、货主以及闲散游民。一些餐馆老板在江边搭起简陋的摊摊儿、棚棚儿,泥巴土灶上架着一只大铁锅,锅里的蒸屉上高高叠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格格儿,两分钱一个,价廉味美,自然受到喜爱。一碗“冒儿头”和不要钱的和汤,再打一提老白干,加上一个羊肉格格儿,酒足饭饱。花钱不多,又打了“牙祭”。这些食客对吃自有一套,竹笼笼儿刚上汽,才开始滴水,肉正好熟过心,觉得有嚼头,就着一杯酒,细嚼慢咽。这种吃法俗称吃“滴笼水”。

小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经过西门老城墙那条街,一家小餐馆门口灶台上高高重叠的羊肉格格儿热气腾腾,总是飘着诱人的香味。有一次,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表姐,结账后给了我五毛零花钱,我终于溜了进去。一个羊肉格格儿七分钱,我拿定主意只吃一个,解解馋。生怕遇见熟人,我心里怦怦直跳,没来得及细品,狼吞虎咽地就把一个格格儿吃完了,留下回味在记忆中。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居住的万州城羊肉格格儿五毛钱一个,仍算是便宜。我和朋友时不时去吃一次。一杯老白干、一碗萝卜汤,有时是海带或绿豆南瓜汤,就着时事、抱负与文学,还有爱情的话题,羊肉格格儿一个接一个地吃,再也吃不下去的时候,每人面前最多叠起五六个空格格儿,四五元钱就搞定了。

现在羊肉卖价贵,万州的羊肉格格儿卖到了十二元一个,老字号的羊肉格格儿餐馆仍食客盈门。虽不再实惠,但是简单,羊肉格格儿成了万州市民的大众快餐。

□陶灵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