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周时期,巴人便在达州一带繁衍生息,达州也因此成为古代巴人活动的腹心地带,以及巴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之一。达州不仅在时间上完整见证了巴文化从衍生发展到最终融入中原文明的全过程,在空间上又是沟通巴蜀秦楚的先秦文化走廊。基于此,为践行“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的思想,达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挖掘巴文化,达川区也打造了以巴文化为主题的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着力凸显巴文化特色。
巴文化是巴人的精神根脉,达川区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就是对传统巴文化的吸纳和呈现,巴文化商业街、达州巴人历史文化馆、后照馆、达川中学三里校区等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建筑群更是形成了丰富的巴文化空间带。
对于巴文化,我们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笔者认为,在巴地,从巴文化中汲取智慧来哺育现在的孩子,是一种目前已经践行成功,并可深度研究和探索的教育教学思路。
位于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的四川省达川中学,与巴文化的渊源并非仅限于巴风校园环境的打造。其校发轫于草街子蒙养学堂,“蒙养”一词,语出《周易》: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在《周易》中,是指“蒙”卦,卦象中蕴含有智慧未开、蒙昧闭塞的意思。“蒙以养正,圣功也”则是说,培养学童纯正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这与巴人走出蒙昧,走向灿烂文明的历程是一致的。《说文解字》中谈到:正,是也。后引申为形容人正直正派,“正”即正气、正道,它代表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的人格力量。蒙养文化的核心和目的是“正人”,即培养拥有品德良好、学识丰富、审美健康,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的学生。
自1905年建校至今,达川中学学习巴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奋斗了百年,已经从一所仅有30余名学生的蒙养学堂,发展成一所具有华蜀、三里两个校区,共150余个教学班、9000余名师生的高完中,今年5月,初评为省示范中学。这也可以证实,从巴文化中能汲取出营养和智慧,它对教育行业的指引是有益且可行的。
达川中学将巴国历史和文化精髓融入到语文、历史教学之中,邀请本地研究巴文化的专家走进课堂,用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吸引学生主动了解巴国历史、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战国巴蔓子将军,西汉车骑将军冯绲、范三侯范目,汉末马德信、王子均等人建功立事,促使孩子们热血澎湃地“追星”,树立远大志向;商末巴人“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参与武王伐纣,春秋时期巴人参与诸侯之争,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代办学,有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探索,也是时代的趋势。既然巴人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那不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从其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岂不愚也?
·代光兵 代旭东 马旖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