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古诗词里的离愁别恨 版次:03  作者:  2024年07月08日

六月的校园,注定有一场离别。在毕业季,有孩子来和我道别,有孩子来要我签名,有孩子来和我留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离愁。打开案头曾经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的经典《唐诗三百首》,离愁别绪愈发浓烈,我也和当年的李白、王之涣、王维、王昌龄一样,与孩子们依依惜别。走进古诗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了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留下了诸多动人心弦的诗篇。

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柳”谐音“留”,折柳相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挽留惜别之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诗中借杨柳点明送别之事,言杨柳因人们离别时的攀折而苦痛,实则是写离别人的愁苦。“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许浑《重别》)诗中以河畔柳为依托,抒发离情,表现出对远行之人的不舍。“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通过反复折柳的动作,强调离别的频繁与悲伤。

共饮美酒,难解离愁。在古诗词的广袤天地里,“离别的酒”是一个充满深情与韵味的意象,承载着诗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感。在那一杯杯酒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波澜起伏,体会到离别的百般滋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真诚地奉劝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以酒送行,希望友人一路平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酒未能消弭离别的愁苦,反而让悲伤在醉意中愈发深沉。那倒映在江水中的朦胧月色,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离别而黯然神伤。柳永的《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都门外设帐饯行,饮酒却毫无兴致。即将分离的恋人,手握着彼此,泪眼看着泪眼,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无声的哽咽。这离别的酒,充满了无奈和眷恋。

赠以诗文,表达深情。当诗人与挚友即将分别,他们往往会挥笔写下深情的诗篇,以此抒发心中的难舍难分。“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郑谷《酬友人见寄新文》)友人所赠的几篇诗文足以让自己吟咏到老,其价值之高,一字就值得千金,难以买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豪迈之语宽慰友人,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只要情谊深厚,心便紧紧相连。这诗句传递出的不仅是离别时的豁达,更是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哪怕天涯海角,友情永不褪色。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借送别之际,向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纵使身处离别的愁苦之中,内心依然纯洁如初。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汪伦送行之情的深厚,那比桃花潭水还深的情谊,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遥寄明月,抚慰心灵。明月在古诗词中的离愁别恨里,不仅仅是自然的天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它以其永恒的存在和柔和的光辉,抚慰着离人的心灵,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以明月的圆缺变化,映衬人生的离合无常。尽管亲人远隔千里,但共同仰望这一轮明月,明月在这里,既饱含了诗人对亲人分别的无奈和忧伤,又寄托了对美好团圆的期许。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弯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幽囚生活中的孤独和哀愁,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庭院,更增添了离别的凄清与愁苦。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与友人,能在同一轮明月下遥相思念,明月的清辉仿佛传递着他们心底的牵挂与眷恋。

古诗词中的离愁别恨,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的回响。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坚韧与柔情。他们那份对亲人、朋友的真挚情感,那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会褪色。

侯多兵/达川区逸夫小学校长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