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一肩担历史,一肩担未来 ——读王永威散文集《情韵开州》 版次:09  作者:  2024年07月26日

□陈进(重庆)

作家綦国瑞说:“把文章写出历史的质感和亮色,是不易达到的高度,必须有胆有识,既要宏观把握历史的大局、脉络和走向,更要对历史有深刻的洞察和剖析。”这恰好是我读了《情韵开州》后,对作者王永威先生及其文字的印象。

其实,做到这个对王永威并不算难,因为他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博物馆馆长,他练出了一双“历史之眼”;作为当地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他持有“浪漫之笔”;作为习墨书家,他懂“艺术之韵”。《情韵开州》是他编纂展示开州文化根脉的《永远的盛山》一书后,整理的近几年关于家乡的散文书稿。他倾力为家乡捧出这本散文专辑,只因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只要了解了王永威这个人,我们便能在“情韵开州”四个字中,自然而然地拎出“情”这个字。这个字是本书的内核,是专辑的支撑点,串起了开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读了这本散文集,我用“史笔文心”四个字,对作者再次做个标识。他真的就像一个文化的挑山工,一肩担着历史,一肩担着未来。

《情韵开州》一共收录48篇文章,分为“开州如画”“湖山如歌”“乡语如梦”“寄情如薰”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配有家乡独特的自然风景图片和相应的诗词,图片是作者自己拍摄的,诗词是作者精心创作后,饱蘸墨笔一气呵成的。

因为职业的原因,王永威对开州历史的民俗、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状态等,都了如指掌。他可以随意拈起河里的一粒沙子,津津有味地讲出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学的情感表达中。开篇《有一个故事——叫开州》中所说:“哪一块是汉唐的砖,哪一个是宋元的瓷,哪一匹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唐朝宰相韦处厚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散文大家唐次祈雨时心酸泪滴流淌至今……”作者一念便穿越千古往事,一念又回到汉丰湖边,俯仰之间,便把“盛字山下那一片片粉墙黛瓦、一弯弯水墨雨巷,涂抹了湖光山色、水村山郭的一舫一浪一石一矶、一草一木一廊一台”连接上了“开州历史的符号、文化的标点、故事的源泉”。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不仅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之风,也能感受到对开州未来的无限憧憬。每一篇都可以作为一张极具地域特色的名片,灵动的文字配上开州灵动的风景:“山是滴翠之山,水是毓秀之水,城是灵动之城,青砖灰瓦到流光溢彩,苍古厚重到清亮秀丽,一切皆在醉美中铺展……”他对过去充分提炼,对当下加以关注,处处带有文化思考。

散文贵在真诚,我在《情韵开州》里也算是对上了号。“老屋如同记忆的风筝,那灶台上的尘土、窗栏上的烟迹,屋脊上的蕨苔,承载着父辈的梦想与沧桑。”深情款款的回忆,处处弥漫着清新质朴的乡情;“山,赋予开州人开拓创新的坚毅;水,给予开州人兼容并蓄的包容。千年文明传承,造就了这一方人文沃土,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奋进精神,成为开州亘古不变的城市品格……”站在历史的高处看向今天,通向未来,大气不凡,一眼洞见与众不同的胸襟和格局。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国情怀,书生本色”吧。

合上书慢慢回味,深刻的印象概括有三:第一当是史料丰富,看似平常的文字里,总能在某个细节里捕捉到意味深长的历史之味;第二是语言隽永优美,作者多年研究历史,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加上擅长写近体诗、现代诗,文字含蓄灵动,又富韵律的美感;第三是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作者有着炽烈的家乡情怀,在历史、现在与未来中回顾、展望、突破,一次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翻开开州的新篇章。

(紧接08版)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历史就此落幕。

传统美食。达城的传统美食,有名菜肴、名点心、名小吃。这里各举几例。

名菜肴。一是司铎鸡,据传为达县天主教神父周司铎所创,被名厨黄二师继承,曾风行达城。二是荷叶粉蒸肉,其特点是清香扑鼻,味道鲜美。三是冰糖蹄花,其特点是色红亮,味甜咸而香。四是金银脑花,这是一道清真名菜。五是汽水羊肉,其特点是麻辣不燥,嫩而细滑,颜色红亮,香味诱人,具有浓厚的巴山乡土风味。

名点心。有大王包子,这是1923年由达县陈二老爷所开的杏花村饭馆推出,分甜馅、咸馅两种,特点是绵软香甜,鲜美可口;还有白蜂米糕等。

名小吃。达城名小吃不少,这里列举几种。一是灯影牛肉。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时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腌卤厨师刘仲贵来达城谋生,出售片厚质软的五香牛肉,销路不畅。后来,刘与徒弟李平光经过钻研改进,以肉质细嫩的黄牛肉为原料,将其中的和尚头、红板、白板尖子等特定部位的精肉切成大张薄片,佐以多种香料,拌匀腌制,然后平铺在筲箕背上,用暗火烘烤再以麻油浸泡,做成片薄、色鲜、味美、酥脆的牛肉。因其肉薄如纸,棕红闪亮,灯照透影,酷似皮影戏中的皮影,而四川人称皮影为灯影,故取名为灯影牛肉。二是棒棒鸡。抗日战争时期,达县驻军163师副官余晓川(原籍嘉定),租大西街门面,雇厨师代叶安经营嘉定棒棒鸡小食店。1945年,代随部队离达,房东谢照容与三儿陈邦志等继续营业。三是水八块。因将整鸡用水煮熟后,按部位分割成八大块而得名,其特点是色泽红亮,略带回甜,为佐酒佳肴。四是面筋团,又名油果子、垛颈坎,因价廉物美,老少皆宜,明堂操作,现做现卖,深受顾客欢迎。其特点是上部茶黄下部乳黄,质地外酥内软,内部呈蜂窝絮膜状。五是川北凉粉。达县人有吃黄凉粉的习惯。1958年经营山县人尹松柏加以改进,取名为川北凉粉,先在南门口设店供应,1965年迁至荷叶街。其特点是糯糍绵软,麻辣鲜香,清热健胃,回味悠长。

饮食分类。昔日达城饮食业分饭菜、面食、甜食、酒食、小吃、油锅、烧饼、腌卤等类,每类又有若干种。饭菜有技术较高、场地宽敞、设备雅致、餐宿兼营的饭店;有以散座为主,兼营宴席和面点小吃、传统菜肴的餐厅;有预制席、上门服务的包席馆;有专营大菜和承办宴席的燕蒸馆;有经营零餐、承办宴席、菜品出堂的南堂馆;有经营一般饭菜的饭菜馆,以及经营冒儿头、以小菜为主的便饭馆。面食有经营寿桃、寿面和各种锅魁的行笼铺;有经营包面的馄饨行和面担面摊;有经营糕点、饮料、醪糟、汤圆、荷包蛋的甜食店。小吃有早点铺、夜宵铺、馒头铺、烧饼店、豆花店、凉粉店、包面店、水饺店等,以及碗儿糕这样的流动食摊。达城具有代表性的饮食业有,上后街周长喜的包席馆、杨鹏生的三元馆,翠屏路陈姓的燮和饭店,大西街傅席章的味道长饭馆、成良栋的一品香餐厅,南门口陈二老爷的杏花村以及大西街陈谢氏的嘉定棒棒鸡,七道朝门对面的王登权的水八块,县城隍庙的猪八戒凉粉,南门城壕口的廖包面,西门上的马兴贵牛肉等名特小吃。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